击剑运动分为?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击剑比赛分为:

女子花剑、男子花剑、女子重剑、男子重剑、女子佩剑、男子佩剑三个剑种六项比赛,这六项比赛均设有个人赛和团体赛。

花剑:

花剑总长110厘米,剑身长90厘米,重量不超过500克,剑身横断面为矩形,护手盘小。比赛采用电动裁判器。剑的末端装有电钮,运动员在比赛中只能刺,不能劈打。当运动员刺出的力量大于500克时,剑头的开关就接通,裁判器上会显示信号。击中有效部位躯干(也就是运动员的金属背心)时裁判器才会显示红或绿色灯,击中无效部位,则显示白灯。每刺中一剑有效部位可得一分。如果运动员相互击中有效部位时,裁判员则判主动进攻的运动员胜一剑。

重剑:

重剑长度与花剑相同,重量770克,剑身横断面为三棱形,护手盘大。比赛采用电动裁判器,运动员在比赛中只能刺,不能劈打,全身都是有效部位(除后脑)。剑尖同样有弹簧头,当运动员击中力量超过750克时,裁判器才会显示彩色灯的信号,得分与花剑相同。但一方运动员击中对方后,另一方再刺中对方,裁判器只显示先刺中一方的灯。如果双方在1/20~1/25秒内同时刺中,则同时亮灯,为互中,各失一剑。

佩剑:

佩剑总长105厘米,剑身长88厘米,重量500克,剑身横断面为梯形,护手盘为月牙盘。剑尖为圆形,没有弹簧头,佩剑即可刺又可劈,这是与花剑、重剑最大的区别。腰部以上包括上肢(除后脑)均为有效部位。每刺中或劈中对方有效部位时裁判器显示彩色灯,而刺、劈中无效部位则无任何信号显示。得分与花剑相同。

场地与器材:

击剑比赛是在一条长14米,宽1.5~2.5米,高10~50厘米金属道的场地上进行。金属道的作用是运动员有意无意刺在比赛场地上无信号显示。金属道的两端各有一个拖线盘,内有可自由进出的电线,这根线与运动员身上的电线接通,而运动员身上的这根线与剑接通。这样,两名运动员、裁判器、托线盘相互连接,形成一条环形电路。每当一方以足够的压力刺中另一方时,电路接通,裁判器就以信号通知裁判员。这套装置可以帮助裁判员进行分析判决。

击剑服:

击剑服为白色三剑套(上衣、裤子、防护背心)均由防弹材料制成保证安全;击剑袜为白色长统袜;鞋为专用击剑鞋;手套为白羊皮制品;花剑、佩剑比赛时运动员在衣外加穿导电金属衣;面罩覆盖头部所有脆弱部分。

击剑运动起源:

击剑运动起源于欧洲,所以,击剑的竞赛规则、裁判术语均为法语。在国际上,击剑运动员交流要用法语。

击剑运动的特点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击剑是用剑进行一对一的对抗格斗项目。

击剑的技术性强,手上动作变化复杂,步伐移动快而频繁,攻防转换快,击剑运动员要在快速、复杂、多变的激烈的对抗格斗中,完成一系列攻防动作,而这些动作是以力量、速度、柔韧、协调和耐力等各种运动素质为基础的。

击剑可以说现代奥运史资格最老的比赛项目了,在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中仅有的9个比赛项目中,击剑就被列为了正式比赛项目,并且是当时惟一一个允许职业选手参赛的项目。所以可以说,奥运会的击剑比赛一直代表着世界击剑运动的最高水平。我们熟知的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皮埃尔德顾拜旦先生本人就是一位击剑好手。

击剑在欧洲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中世纪时,剑是贵族、骑士随身必备的武器,剑也从笨重变得轻灵。为了提高剑术,欧洲各国还出现许多传授击剑术的行会和学校。击剑成为一项体育运动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安全,1776年,法国人拉布埃西叶尔发明了护面,使击剑有了防护设备,并使击剑运动得以正常发展。到19世纪后期,击剑成为一项竞技性体育运动,1882年法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击剑协会。从击剑运动的历史来看,法国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沿,直到今天法国也仍是世界击剑运动的强国,奥运会历史中很少有这样100多年始终保持某个项目世界领先水平的国家。

击剑运动分为花剑、重剑,以及佩剑三个项目。首届奥运会时只有男子花剑和佩剑这两个项目,第二届奥运会才加入重剑比赛项目。但并没有设置女子击剑项目,直到第三届圣路易斯奥运会,女子运动员才第一次登上了奥运会的赛场,但当时只作为表演项目。当1924年奥运会再次回到巴黎的时候,女子花剑被正式列入比赛项目。女子重剑直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才成为女子在奥运会上的第二个比赛剑种。到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才能同男子一样可以在三个剑种中参加比赛。

击剑运动虽然源于战争武器,但是它成为体育运动之后,却是一项最讲礼仪的运动。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阵双方在赛前要举剑于眉间向对方敬礼致意,这个动作源于中世纪欧洲剑士决斗前的一个动作,意思是“准备好了,开始吧!”,这个礼仪一直沿用至今。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