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说一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的情况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1-2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900年清军与义和团抗击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自从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至1900年间,山东、直隶(约今河北)等省爆发声势浩大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以镇压义和团为借口,悍然发动联合侵华战争。清军中的爱国官兵和义和团在津、京和直隶地区奋起抗战。慈禧太后对列强时而宣战,时而乞和;时而利用义和团抗击侵略军,时而命清军屠杀义和团;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两江、湖广等省区督抚则勾结英、美,实行东南“互保”,反对与列强作战。阻击西摩尔军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美、德、法、俄、日、意、奥等国以保护使馆和教堂为名,于1900年5月底6月初,联合派兵400余人进驻北京。6月10日,又从天津抽兵2000余人,由英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分批乘火车向北京开进,因铁路已被义和团破坏,只得边修边进。11日、14日在廊坊、落垡车站遭义和团及清军董福祥部袭击,被迫后退杨村。20日,沿运河徒步后撤,遭清军聂士成部炮击,受创甚重。22日,退抵天津西北郊之西沽,占领军械局,获粮弹补充。26日,在援军接应下退至租界。此战,中国军民毙伤联军290人,并粉碎其前往北京的图谋。大沽、天津之战正当西摩尔军在廊坊受阻时,联军为了打通津沽通道,出动舰艇10艘、陆战队900余名,于6月17日,水陆夹击大沽南北炮台。守军发炮还击,伤敌舰4艘,毙伤敌近250人,终因腹背受敌,4座炮台相继失守。联军占大沽后,立即增兵天津。在进攻大沽炮台的同时,天津租界内的联军也轰毁位于租界附近的北洋武备学堂,迫使清军万人与义和团向紫竹林租界和津京运兵枢纽老龙头火车站的联军发起进攻。但清军未能切断津沽间的交通线,联军不断从大沽向天津租界增援,兵力增至近万人。6月21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下诏宣战。直隶总督裕禄等制定对天津租界实施“三面进攻之计”。7月5日后,清军和义和团配合,连日由北、西、南三路猛攻天津租界,终不能克。12日,联军由防御转入进攻,由白河东岸向天津城东北发起攻击,13日进至城下。14日,西岸联军攻破天津南门,占领天津。京郊阻击战和京师保卫战天津失守后,清廷命从天津前线撤退的裕禄、宋庆、马玉崑率部2万余人在北仓(今天津西北郊)、杨村(今武清县城)构筑阵地,阻击北犯之联军。稍后,又命主动请战的原山东巡抚李秉衡率四路“勤王”之师在河西务设防。8月4日夜,1.9万名联军沿运河两岸北犯。5日,攻破马玉崑等部据守的北仓防线。6日,攻占宋庆部据守的杨村。9日,包抄河西务清军,李秉衡部后撤。12日,联军不战而据通州(今北京通县)。8月13日,联军出动1.5万人分三路向北京逼进。北京城内清军七八万人、义和团5万余人,单纯防守城楼及街口,且无统一指挥。14日,俄、日军进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清军据城抗击,武卫后军统领董福祥调广渠门守军往援,英军乘隙从广渠门入城,进入使馆区。随后,东便门、东直门分别为俄、日军攻占,蜂拥入城。联军攻城时,慈禧与光绪帝出西华门、德胜门逃往山西。联军入城后,遭到义和团及清军官兵的奋勇抵抗,至17日始占领全城。此役,联军死伤450余人,清军伤亡4000余人,义和团牺牲甚众。早在8月7日,清廷即授新任直隶总督李鸿章为议和大臣,北京失陷后,又命庆亲王奕劻与李鸿章共同办理和局。联军为胁迫清廷无条件接受他们提出的“赎罪条件”,分别从北京、天津四出侵扰,先后侵占南至正定,北至张家口,东至山海关,西至娘子关各战略要地。各地义和团惨遭屠杀。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战争失败,清政府与列强于1901年9月7日签订《辛丑条约》。条约除规定“惩办”祸首、赔款外,清政府还被迫同意各国在使馆区及京津、津榆铁路沿线驻军,清军不得在白河口、山海关、秦皇岛等处设防,京城已无屏障可言。此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深重,中国人民进一步掀起对外反对列强侵略,对内反对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民主革命高潮。

参考资料:http://www.ndcnc.gov.cn/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