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 唐玄宗以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尊他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为其上尊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到了清 初,孔子更加显贵,被清帝奉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每逢帝王们祭祀孔子时,旁边总会有一位儒家学派的大学者陪着孔子享祭。他同样拥有崇高尊号:“邹国亚圣公”。显然,在儒家学派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这位大学者便是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晚年时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5世纪至前3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是中国主流学说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名轲,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是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
尽管孟子的思想对于后世中国历代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传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不过,当时孟子的学说并不被当权者推崇。
孟子曾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仁政”理论。他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这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腐”,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孟子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他藐视统治者,鄙视权势富贵,希望能够消除世乱,救民于水火之中,他在与各国君王打交道时始终保持着刚正不阿、大胆泼辣的个性特点。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写作《孟子》七篇。该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以及与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论辩,反映了继孔子之后,孟子作为儒学大师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全书整体气势磅礴,饱含情感,明晰的说理、逐层的批驳,层层进逼,气势凌人,也有偏激的言词、幽默的讽刺,甚至破口大骂,千百年后,人们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孟子激越的情感和刚直的个性,看到一个大思想家的鲜活形象。因此,《孟子》千百年来也一直具有无穷魅力,受到人们的推崇,被奉为经典。
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5世纪至前3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是中国主流学说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名轲,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是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
尽管孟子的思想对于后世中国历代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传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不过,当时孟子的学说并不被当权者推崇。
孟子曾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仁政”理论。他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这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腐”,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孟子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他藐视统治者,鄙视权势富贵,希望能够消除世乱,救民于水火之中,他在与各国君王打交道时始终保持着刚正不阿、大胆泼辣的个性特点。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写作《孟子》七篇。该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以及与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论辩,反映了继孔子之后,孟子作为儒学大师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全书整体气势磅礴,饱含情感,明晰的说理、逐层的批驳,层层进逼,气势凌人,也有偏激的言词、幽默的讽刺,甚至破口大骂,千百年后,人们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孟子激越的情感和刚直的个性,看到一个大思想家的鲜活形象。因此,《孟子》千百年来也一直具有无穷魅力,受到人们的推崇,被奉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