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文是很博大精深的,这是中华文化使然。要自学古文的,我建议你可以先看看人物的称谓、名字、地理称谓、事物的称谓,总之就是古人有别于现在的说法。因为有很多东西古代现在都有,只不过叫法不一样。了解掌握最基本的古文常识,多查古籍字典。古文的语法跟现代文差不多。。
如何有效复习高考文言文
有效复习高考的文言文部分,很多同学不知如何入手。其实,文言文的复习有一定的方法可循,文言文得分的提高也是可以循序渐进的,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几条途径。
———从教材复习入手,注意语言积累与知识迁移。
虽然目前高考不使用课本中的语言材料命题,但是对教材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文高考文言文中的知识点一般都是教材中的直接或间接迁移。
例如:2003年上海高考卷中,要求写出考题文言文中两个“绝”字的含义。前句“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中的“绝”与《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口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中的“绝”同义;而后句“涉不必有津,冲湍恶泷,不无绝也”中的“绝”是“横渡”之意,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同解。再如,2002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解释“旬日”和“已而”两个词的含义。分别出现在教材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和《促织》中的“旬余,杖至百”等句子中。“旬日”作“十天”解。“已而”作“不久”解。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教材是我们复习的重要材料,绝对不能忽视。
———从常见实词入手,注意选段特点与要点把握。
语文考纲明确规定语文高考难易比例3:7,基础部分显得非常重要。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应该以“常见的实词为主,以不常见的实词为辅;以常见的实词为主,以不常见的句法、虚词为辅。”对常见的实词(约120左右)我们要了解其所有义项,做到能在不同的场合识别,并在考题中有准确的判断与回答。
其次,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了解高考文言选段的特点,对其有所准备。高考文言选段从体裁上说,史传类的作品出现的频率较高,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选文主要出自《二十四史》。从内容上看,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
通过争辩学习文言文
独门兵器
所谓“通过争辩学习文言文”,就是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方,就某篇文言文中的具体问题进行问答式的争辩。具体说可分为“学生预习”、“翻译指瑕”、“疑难发问”、“练习巩固”和“教师总结”等几个环节。
实战心得
江西省鹰潭市四中丁光辉老师即利用此法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效果是出乎意料地好。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学生预习
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做到基本通晓全文,翻译全文。然后提出若干问题,记下来。这些问题可以是字、词、句方面的(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也可以是篇章结构、写作特色方面的,如《游褒禅山记》同《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写法上是否完全一样;还可以是文学常识,如涉及王安石,可问“唐宋八大家”是谁,等等。总之,凡是同课文有关的都可在课堂上发问。
对此,不少人担心学生会不会认真预习。丁老师回答说,应该相信同学。从实施的情况看,大多数同学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比如有同学在争辩《芙蕖》一文时发问:“我们在初中学过同荷花有关的一篇什么文章(《爱莲说》)?《芙蕖》和这篇文章有何不同?”又比如在学习《游褒禅山记》一文时,有学生发问:这篇文章有哪些词类活用的现象?“其”字有几种用法?等等。
如果不认真预习,是提不出这样的问题的。
二、翻译指瑕
一方先翻译一段,另一方指出翻译有哪些不足之处。这样交替进行,中间教师评判正误。对此,不少人担心,有个别学生只是照念翻译书,并没有真正理解,这怎么办?丁老师说,可能有这样的现象,但不要紧。在“疑难发问”阶段,这几个学生再遇到提问,就很可能露馅了。所以学生预习时就不得不认真准备,尽量去理解课文了。又有人担心让学生自己翻译,效果可能不如老师串讲,因为学生难免对一些字词不了解,怎么办?对此丁老师回答说:学生可能暂时有不理解之处。但有“疑难发问”,他们尽可把自己的疑难向对方、向教师
提出来,要求解答。更何况还有“练习巩固”、“教师总结”两个阶段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呢。
三、疑难发问
双方可根据自己预习时准备的问题向对方发问,可指名,也可不指名回答。
有人可能担心,如果没人发言怎么办?丁老师说,从他班上的情况看,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在争辩《石钟山记》一课时,竟有60人次发言。
四、练习巩固
可轮流做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也可互出两三道题在黑板上回答演示。
五、教师总结
教师要明确地对学生的争辩做出评判、结论;对全文重、难点进行查漏补缺,使学生清晰而深刻地掌握知识,学好古文。
至于争辩规则,可以自己制订。比如在“翻译指瑕”阶段,只要指出对方一处翻译错误或不足之处,对方便扣一分,如没有指出或指出的不正确,不扣分;在“疑难发问”阶段,问到了对方一个问题,若是指名回答未答出的,对方便扣五分,等等。
老师的话
青少年的一个基本心理特点,就是争强好胜。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学习较为困难的文言文,的确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不过,从实战效果看,此法比较适合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功课紧张或年龄大了后,似不宜再用此法。当然,如果家长在文言文方面有些基础,在家中摆下擂台,与孩子争辩,作为一种辅助学法,应该是不错的。
把书上的文章找两片逐字逐句翻译一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