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前有一对汉白玉的柱子,大家都知道,它的名字叫华表。在华表挺拔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龙和云,柱顶上部横插着一块云形的长片石,远远地看上去,好像柱身直插云间,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
华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物,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在古代具有什么作用呢?
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
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柱,作为识别道路和标志,后来的邮亭、传舍也用它作标识,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后来统称为“桓木”,因为古代的“桓”与“华”音相近,所以慢慢读成了“华表”。
在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写意见,因此它又叫“谤木”或“诽谤木”。“诽谤”一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的意思,就是现代的提意见,所以它又具有现代“意见箱”的作用。
据史书上记载,尧时的诽谤木以横木交于柱头,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门前的
华表仍然保持了尧时诽谤木的基本形状。
不过,天安门前的这对华表上都有一个蹲兽,头向宫外;天安门后的那对华表,蹲兽的头则朝向宫内,传说,这蹲兽名叫犼,性好望,机头向内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宫内吃喝玩乐,希望他经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头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恋游山玩水,快回到皇宫来处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归”。
可见华表不单纯是个装饰品,而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为民的标志。
华表是古代设在桥梁、宫殿、城垣或陵墓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设在陵墓前的又叫“墓表”。柱身往往雕有蟠龙等纹饰,上为云板和蹲兽。北京天安门前后的两对华表,用巨大的汉白玉雕刻而成,造型精美,是华表中的优秀作品。
华表的雏形是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华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柱头、柱身和基座。华表柱头上的部分又叫“呈露盘”。汉武帝曾命人在神明台上立一铜铸的仙人,双手举过头顶,托着一个铜盘,呈接天上的甘露,以为喝了甘露便可长生不老,这自然是无稽之谈。后来这种形式便流传下来,并且取消了仙人,简化为柱子上面放一只圆盘。目前的天安门前的华表柱头上蹲着的一头怪兽,名字叫“吼”。古人创造出很多瑞兽,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大多寄托着人们祈福避祸的愿望。“吼”是一种形似犬的瑞兽,根据所在方位的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相同。天安门后面的一对华表上的石吼面朝北方,望着紫禁城,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应该经常出宫体察民情,所以称“望君出”。而天安门前面的一对石吼面朝南方,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归,故而称“望君归”。
华表的柱身呈八角型,一条巨龙盘旋而上,龙身外布满云纹,汉白玉的石柱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真有巨龙凌空飞腾的气势。柱身上方横插一块云板,上面雕满祥云。
华表的基座称为须弥座,这是借鉴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栏杆,栏杆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只小石狮,头的朝向与上面的石吼相同。栏杆不但对华表起到保护作用,还将华表烘托得更加高耸和庄严。
有一种有趣的说法,认为华表是古代一种乐器演变而来的。这种乐器名为“木铎”,它的形状是中间细腰,腰上插有手柄的体鸣乐器,尧舜时,代替皇帝向百姓纳谏的官员们,在四处奔走,敲击木铎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后来,天子不再派人向百姓征求意见,而是等人自己来提谏,将这种大型的木铎于王宫之前矗立,后来演变为今天的华表。
还有人认为,华表原是古代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演变而来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表用来观察天文,人们立木为竿,根据太阳的影子的长度测定方位、节气,它还可以用来测恒星,可观测恒星年的周期。古代在修建建筑之前,还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施工期较长的大型建筑,立表存留时间较长。为了坚固起见,就把立木改为石柱。工程一旦完成,石柱也就成了这些建筑物的一种附属,作为一种型制而保留下来,每每成为宫殿、庙宇、陵墓等重要建筑物的标志。
后世华表经过不断的演化,华表逐渐丧失它的实用价值而成为一项艺术性很强的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