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派的思想统治中国民族的精神世界长达两千年之久,直到今天,其遗毒仍然流传,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一言一行。但在两千三百年前,儒家学派曾遭到了一次堪称毁灭性的打击,这就是由秦始皇赢政所发起的焚书坑儒。
蓬勃发展的各种学术思潮中的四大学派——儒、法、道、墨——发展到公元前三世纪,道家因为本身崇尚清净无为,从不与人竞争;墨家也告没落,没落的原因不是它的理想不好,恰恰相反,而是因为它的理想太好,要求太高,以致必须有一种殉道的极端宗教感情,才可以胜任,这不是每个人都办得到的,不久就发生后继无人的枯竭现象,逐渐在人群中消失,只留下使人敬仰的如迷一般的学说和故事,供人研究与想象。
于是,实际上只有儒、法两家在对抗,两家的学者都渴望得到君主们的垂青,法家学派的方法是向君主分析利害,提出具体方案,使君主们悚然戒惧,不得不赋予权力。儒家学派是拒绝谈利害的,他们只谈仁义,只对君主歌颂功德,使君主们在非常舒服的精神状态中,任用他们担任官职。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是法家学派当权的时代,在各国从事生死存亡的斗争中,儒家学派自然被排除于权力之门,不过这并不能使儒家学派灰心。
赢政大帝喜欢出巡,他的足迹几乎遍于中国各地著名的山川。每到一处,赢政大帝一定要建立石碑作为纪念。石碑上夸耀他征服六国,统一世界的丰功伟业。这正是儒家的拿手,著名的于公元前219年立在泰山顶上的颂德碑,就是儒家学派的博士(当时的博士跟现代的博士不同,当时的博士是国家最高的学术研究员,他们有优厚的薪水,地位仅次于“九卿”之一的“奉常”,可以经常觐见皇帝,而皇帝也经常召见他们。秦政府的博士,包括各学派的门徒和学者)跟故鲁国的儒生的杰作,赢政大帝十分高兴。
于是儒家学派认为机会已到,遂进一步做了一件自信赢政大帝一定会龙心大悦的事,那就是他们建议赢政大帝分封他的儿子们到各地当国王。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当时著名的大儒,太子扶苏的老师)正式上书给赢政大帝说:“从前商周两个王朝,立国都有千年(注:这是典型的御用文人式的信口开河,实际上商王朝立国只有662年,周王朝连洛阳那种卖九鼎的日子包括在内,不过879年,距千年都远得很),主要原因在于分封儿子兄弟,作为枝叶。现在陛下虽富有世界,可是你的儿子们却跟平民一样,一旦发生危险,便没有人相救。凡事不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从没有听说过。”
(注意这最后三句话——凡事不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从没有听说过——它就是儒家学派的中心思想。)
这种明显是对秦王朝立国精神进行颠覆的论调立刻遭到了挑战,宰相李斯(法家学派在秦王朝中枢的代表)立刻反驳说:“五帝的制度不相重复,三代的制度不相抄袭。各自使用各自的制度,并不是故意反古,而是时代前进,不得不如此。陛下创立大业,所建立的是万世功勋,儒家学者愚陋,对此新的局面,不能领略。淳于越所说的是两千年前三代时代原始社会的事,怎么能够效法?儒家学者不向时代学习,只一心一意崇拜古人,用虚伪的言语打击真实。见到新兴事物,先议论纷纷。坚持现在的制度都没有古代好,扰乱民心。”
赢政大帝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儒生第一次遭遇了政治硬汉的铁碗手段。赢政大帝的手段是粗暴的,他下令焚毁那些使鲁国国君被强迫叩头的儒书。超过六十天仍不焚毁的人,处以鲸刑(在脸上刺字),罚做苦工。两个人以上谈论儒书的,一律处决。凡认为古代才是好的,现代都是错的——“是古非今”的人,全家斩首。但政府图书馆收藏,供博士们研究的儒书,以及其他学派的著作,跟医药、卜卦、种树的著作,不在焚毁之列。
——这就是“焚书”
经管儒家学派受到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打击,但赢政仍准许博士们研究,所以影响并不太大。真正致命的事件发生于十多年以后:卤莽的武夫项羽攻进咸阳后,纵火烧城,政府所保存的图书,包括儒家的以及其他学派的很多著作全部永久丧失,很多智慧的结晶也就从那时起失传了。
赢政虽然焚毁儒书,其目的只在限制崇古思想的传播。对儒家学者,仍继续保留他们的职位,而且继续鼓励他们研究。可是,焚书事件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12年),又发生方士事件,终于激起赢政采取了流血的镇压政策。
方属于道家学派的一个支派,这个支派跟阴阳家结合,高举着李耳、庄周的招牌,捏造说姬黄帝也是他们的祖师爷之一,从事着跟道家思想风马牛不相关的两件行动:一是他们宣称能够用火炉炼出使人吃了可以永远不死的仙丹;二是他们宣称能够用同样方法炼出黄金。言之确凿的不死药或长生药跟炼金术,足以打动任何人的心弦。这个新的支派,在公元前二到三世纪被称为“方土”,即是一种高级巫师,以后的历史中所产生的“道教”,就是从方士转化而来。
两位因法术不灵,唯恐怕被砍头的道家方士侯生、卢生,悄悄逃走。在逃走时宣传说:“赢政这个人,天生凶恶,只信任他手下的官吏,博士虽然有七十余人,不过吃吃闲饭,受不到重视。他又喜欢杀人,拒绝听自己的过失。方士们的法术偶尔不能应验,就被处死。他只知道炼仙丹、求仙药。没有人会这么傻,把长生不死的丹药送给他。”赢政大帝听到后,愤怒地说:“我聘请这么多知识分子,目的在促进永久的和平。他们中间有人建议说可以炼仙丹求仙药,像徐福者流,浪费了无数金钱,结果什么都得不到。而各人之间,你攻击我,我攻击你,不停地互相倾害告密。侯生、卢生,我非常尊重他们,想不到却把罪过全推到我一个人身上,用这种荒唐的话诽谤我。”
之后,赢政下令把首都咸阳(今陕西咸阳)所有的高级知识分子都逮捕起来,调查他们平日有没有讽刺皇帝的言论。调查结果,罪状确凿的有四百六十人,给他们的处罚是全部坑杀——像长平战役对付那些赵王国的降车一样。四百六十人中,依情势判断,应该全体都是道家的方士,但鉴于崇古也是一种罪状,恐怕不可避免的也包括了不少儒家学者。
——这就是所谓的“坑儒”。实际上,赢政愤怒的对象只是那些不学无术的骗子方士,一些儒生只是偶然的才倒了大霉。
“焚书坑儒”使儒家学派把赢政恨入了骨髓,在此后两千多年儒家学派当权的漫长期间,一提起赢政大帝,就破口大骂,把字典上所有恶劣的字句都堆到他头上在,这也是一代英豪秦赢政在大多史书中评价极差的最重要的原因。
参考资料:http://big5.cmfu.com/bookall/3354.htm#70897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中国古代秦始皇焚烧典籍、坑杀儒生的事件。
在中国古代秦朝始皇帝三十四年 (公元前213年),秦朝的博士淳于越(人名)反对采取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主张根据古来的制度,把土地分别封给子弟们。秦朝的丞相李斯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就是不许学者们根据自己对学问的看法,对朝廷的政治、经济等问题提出意见和批评。
在《史记始皇本纪》写到: 秦始皇下令焚书,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 《书》、 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这就是说,凡是有谈论《诗》、《书》的人全都要处死,凡是借鉴古代的经验批评当代的朝政的都要剿灭他的全家族。第二年,许多方士和儒生(有学问的学者)奉命去寻找仙药,没有找到,还讲怪话攻击秦始皇。秦始皇大怒,将460多名方士和儒生在咸阳活埋在坑里了。历史上称这件事为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中国古代秦始皇焚烧典籍、坑杀儒生的事件。
在中国古代秦朝始皇帝三十四年 (公元前213年),秦朝的博士淳于越(人名)反对采取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主张根据古来的制度,把土地分别封给子弟们。秦朝的丞相李斯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就是不许学者们根据自己对学问的看法,对朝廷的政治、经济等问题提出意见和批评。
在《史记始皇本纪》写到: 秦始皇下令焚书,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 《书》、 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这就是说,凡是有谈论《诗》、《书》的人全都要处死,凡是借鉴古代的经验批评当代的朝政的都要剿灭他的全家族。第二年,许多方士和儒生(有学问的学者)奉命去寻找仙药,没有找到,还讲怪话攻击秦始皇。秦始皇大怒,将460多名方士和儒生在咸阳活埋在坑里了。历史上称这件事为焚书坑儒。
秦始皇为统治国民思想,焚烧典籍、坑杀儒生喽
儒家学派的思想统治中国民族的精神世界长达两千年之久,直到今天,其遗毒仍然流传,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一言一行。但在两千三百年前,儒家学派曾遭到了一次堪称毁灭性的打击,这就是由秦始皇赢政所发起的焚书坑儒。
蓬勃发展的各种学术思潮中的四大学派——儒、法、道、墨——发展到公元前三世纪,道家因为本身崇尚清净无为,从不与人竞争;墨家也告没落,没落的原因不是它的理想不好,恰恰相反,而是因为它的理想太好,要求太高,以致必须有一种殉道的极端宗教感情,才可以胜任,这不是每个人都办得到的,不久就发生后继无人的枯竭现象,逐渐在人群中消失,只留下使人敬仰的如迷一般的学说和故事,供人研究与想象。
于是,实际上只有儒、法两家在对抗,两家的学者都渴望得到君主们的垂青,法家学派的方法是向君主分析利害,提出具体方案,使君主们悚然戒惧,不得不赋予权力。儒家学派是拒绝谈利害的,他们只谈仁义,只对君主歌颂功德,使君主们在非常舒服的精神状态中,任用他们担任官职。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是法家学派当权的时代,在各国从事生死存亡的斗争中,儒家学派自然被排除于权力之门,不过这并不能使儒家学派灰心。
赢政大帝喜欢出巡,他的足迹几乎遍于中国各地著名的山川。每到一处,赢政大帝一定要建立石碑作为纪念。石碑上夸耀他征服六国,统一世界的丰功伟业。这正是儒家的拿手,著名的于公元前219年立在泰山顶上的颂德碑,就是儒家学派的博士(当时的博士跟现代的博士不同,当时的博士是国家最高的学术研究员,他们有优厚的薪水,地位仅次于“九卿”之一的“奉常”,可以经常觐见皇帝,而皇帝也经常召见他们。秦政府的博士,包括各学派的门徒和学者)跟故鲁国的儒生的杰作,赢政大帝十分高兴。
于是儒家学派认为机会已到,遂进一步做了一件自信赢政大帝一定会龙心大悦的事,那就是他们建议赢政大帝分封他的儿子们到各地当国王。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当时著名的大儒,太子扶苏的老师)正式上书给赢政大帝说:“从前商周两个王朝,立国都有千年(注:这是典型的御用文人式的信口开河,实际上商王朝立国只有662年,周王朝连洛阳那种卖九鼎的日子包括在内,不过879年,距千年都远得很),主要原因在于分封儿子兄弟,作为枝叶。现在陛下虽富有世界,可是你的儿子们却跟平民一样,一旦发生危险,便没有人相救。凡事不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从没有听说过。”
(注意这最后三句话——凡事不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从没有听说过——它就是儒家学派的中心思想。)
这种明显是对秦王朝立国精神进行颠覆的论调立刻遭到了挑战,宰相李斯(法家学派在秦王朝中枢的代表)立刻反驳说:“五帝的制度不相重复,三代的制度不相抄袭。各自使用各自的制度,并不是故意反古,而是时代前进,不得不如此。陛下创立大业,所建立的是万世功勋,儒家学者愚陋,对此新的局面,不能领略。淳于越所说的是两千年前三代时代原始社会的事,怎么能够效法?儒家学者不向时代学习,只一心一意崇拜古人,用虚伪的言语打击真实。见到新兴事物,先议论纷纷。坚持现在的制度都没有古代好,扰乱民心。”
赢政大帝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儒生第一次遭遇了政治硬汉的铁碗手段。赢政大帝的手段是粗暴的,他下令焚毁那些使鲁国国君被强迫叩头的儒书。超过六十天仍不焚毁的人,处以鲸刑(在脸上刺字),罚做苦工。两个人以上谈论儒书的,一律处决。凡认为古代才是好的,现代都是错的——“是古非今”的人,全家斩首。但政府图书馆收藏,供博士们研究的儒书,以及其他学派的著作,跟医药、卜卦、种树的著作,不在焚毁之列。
——这就是“焚书”
经管儒家学派受到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打击,但赢政仍准许博士们研究,所以影响并不太大。真正致命的事件发生于十多年以后:卤莽的武夫项羽攻进咸阳后,纵火烧城,政府所保存的图书,包括儒家的以及其他学派的很多著作全部永久丧失,很多智慧的结晶也就从那时起失传了。
赢政虽然焚毁儒书,其目的只在限制崇古思想的传播。对儒家学者,仍继续保留他们的职位,而且继续鼓励他们研究。可是,焚书事件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12年),又发生方士事件,终于激起赢政采取了流血的镇压政策。
方属于道家学派的一个支派,这个支派跟阴阳家结合,高举着李耳、庄周的招牌,捏造说姬黄帝也是他们的祖师爷之一,从事着跟道家思想风马牛不相关的两件行动:一是他们宣称能够用火炉炼出使人吃了可以永远不死的仙丹;二是他们宣称能够用同样方法炼出黄金。言之确凿的不死药或长生药跟炼金术,足以打动任何人的心弦。这个新的支派,在公元前二到三世纪被称为“方土”,即是一种高级巫师,以后的历史中所产生的“道教”,就是从方士转化而来。
两位因法术不灵,唯恐怕被砍头的道家方士侯生、卢生,悄悄逃走。在逃走时宣传说:“赢政这个人,天生凶恶,只信任他手下的官吏,博士虽然有七十余人,不过吃吃闲饭,受不到重视。他又喜欢杀人,拒绝听自己的过失。方士们的法术偶尔不能应验,就被处死。他只知道炼仙丹、求仙药。没有人会这么傻,把长生不死的丹药送给他。”赢政大帝听到后,愤怒地说:“我聘请这么多知识分子,目的在促进永久的和平。他们中间有人建议说可以炼仙丹求仙药,像徐福者流,浪费了无数金钱,结果什么都得不到。而各人之间,你攻击我,我攻击你,不停地互相倾害告密。侯生、卢生,我非常尊重他们,想不到却把罪过全推到我一个人身上,用这种荒唐的话诽谤我。”
之后,赢政下令把首都咸阳(今陕西咸阳)所有的高级知识分子都逮捕起来,调查他们平日有没有讽刺皇帝的言论。调查结果,罪状确凿的有四百六十人,给他们的处罚是全部坑杀——像长平战役对付那些赵王国的降车一样。四百六十人中,依情势判断,应该全体都是道家的方士,但鉴于崇古也是一种罪状,恐怕不可避免的也包括了不少儒家学者。
——这就是所谓的“坑儒”。实际上,赢政愤怒的对象只是那些不学无术的骗子方士,一些儒生只是偶然的才倒了大霉。
“焚书坑儒”使儒家学派把赢政恨入了骨髓,在此后两千多年儒家学派当权的漫长期间,一提起赢政大帝,就破口大骂,把字典上所有恶劣的字句都堆到他头上在,这也是一代英豪秦赢政在大多史书中评价极差的最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