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零点公司最新发布的一项针对4128名18岁~60岁常住居民的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从2003年开始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调查显示,2005年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得分为3.53分,低于2004年的3.62分,更低于2003年的3.66分。
什么是安全感调查?据笔者了解,这是一种以民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评估意见为主要调查内容的民意测验。安全感调查早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就出现了,如今已经被诸多国家和地区用于社会统计和研究领域。在我国,也早在1988年、1992年就做过类似的统计调查。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制度的变迁和人口的流动不可避免地会给人们自身的环境带来影响。可以肯定,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
老百姓安全感每况愈下带来了什么警示?毫无疑问,这首先反映了社会的违法及刑事犯罪率在上升,相应的,整体破案率却没有得到提高。问问你身边的朋友,大多数人都曾有过被偷、被抢、被非礼、被偷窥、被监视的经历。在遭遇这些“侵犯”后,大多数人选择的是“自认倒霉”。即使报了案,其实也往往不了了之。当满大街的警察都在为暴力犯罪疲于奔命时,又哪有空闲去打理小偷小摸。
老百姓安全感的下降,也给“公共安全”这个命题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要说非典、禽流感、地震等公共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就是时不时的突发事故就足以让我们胆战心惊。待在家里,或在商场、娱乐场所,会担心房子会不会倒塌,人多了会不会挤着;即使住进医院也不保险,这不,吉林省辽源市某医院的一场火灾,39条生命顷刻间被吞噬。出门在外,也没有安全感,据说“交通事故”已成为我国人口非正常死亡的第一大杀手。当你饿了想吃点东西的时候,更没办法选择,这个致癌,那个有毒,不是高脂就是高糖,要不就是营养不良。
此外,引起民众不安全感的因素中,“社会保障不健全”也是一项。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储蓄率已经高达46%,居民储蓄存款达14万亿元,可是,在国家一系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攻势下,居民的存款似乎总是“千呼万唤出不来”。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花钱?还是“缺乏安全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目前的居民高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是老百姓不敢花钱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学者孙丁(Sundeen)和马修(Mathieu)给了“安全感”一个颇有意思的定义,他们认为,安全感是指“那些正在成为被害的人的忧虑和关注的度”。老百姓的安全感下降,其实也正表明,他们“正在成为被害的人”的概率在上升。
国际通用的安全感测评有一项简单的指标是:“您是否敢深夜单独外出走夜路?”假如你不敢,就代表你或多或少对自身的安全存在忧虑。这种担忧,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何尝不是另一种“禽流感”,一旦确诊,从此就会染上“提心吊胆”的病症。
当“安全感”的缺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时,他们怎能不为了换取一点点的“安全感”而抛弃掉许多本来自己具有的美好的品德和习惯。倘若不解决人们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安全感”的问题,什么重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体系,什么发扬光大祖先遗留下的传统美德,统统是一句空话。
其实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心里有数,我们的国家也正在一步步地去做,但路漫漫其修远兮,需我中华全民上下而求索。一个全面的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向公民提供生存所需的“安全感”的最基本要素,就如同古人所向往的,在那样一种体系的保障下,自然可以“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个让中国人期待了2000多年的“盛世”不能再等下去了!
盼望着,盼望着,有那么一天,我们活得非常有“安全感”,那时候,凭借中国人的勤劳、勇敢、智慧和坚忍,谋求点人生的“成就感”,还不是如张翼德取上将首级般容易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