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是?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同江市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在我国民族大家庭中,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据1982年统计,全国共有1397人。主要聚居在地处黑龙江省东北边陲的同江市八岔、街津口两个赫哲族民族乡。饶河县西林子乡四排村等地也有分布,但最集中的聚居地要算同江市。

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族满语支。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绝大多数人通晓汉文、汉语。

赫哲族历史悠久,历史上曾称“黑斤”、“黑真”、“奇楞”、“赫真”等。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赫哲”从“赫真”音转而来。“赫真”为赫哲语“下游”、“东方”的意思。赫哲族人长期以来劳动、生息、繁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从事渔猎生产,捕捞大马哈鱼、鲟鱼、鳇鱼和狩猎为生。他们开发和保卫祖国的边疆,并和汉族等各族人民一起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但是,解放前历代反动统治阶级非常歧视赫哲族人,把他们诬为“鱼皮鞑子”、“狍皮鞑子”和“使犬部”。对他们实行残酷的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仅从1599年到1643年的四十四年中,明、清统治者对赫哲族人民的武力镇压达十七次之多。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时期,侵略者把他们从世代居住的三江沿岸地区驱赶到与世隔绝、生计无着的沼泽地带。在漫长的旧社会,他们的生产方式极为落后,生活极为艰难困苦。他们以鱼皮和兽皮为衣,食鱼兽肉,住在半地下式的“地窨子”里。交通运输春夏秋三季靠乘船,冬季靠狗拉雪橇。赫哲族人民由于长期遭受反动阶级的歧视和压迫,加上瘟疫时常发生,使赫哲族人口急剧减少。如康熙初年,“三姓”地方有赫哲等族12000余人;民国初年,松花江和混同江南岸的赫哲族人约1700人,乌苏里江西岸约有300至400人;民国十九年(1930年),松花江和混同江南岸及乌苏里江南岸约有赫哲族1200人。但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胜利时,赫哲族人口仅剩300多人,这个民族已濒临灭绝的边缘。

解放后,赫哲族人民获得了新生。他们定居在沿江一带,人民政府给他们盖房子,提供生产贷款和免费医疗。他们世世代代捕鱼用的桦皮船改用了机动船;捕鱼网具也由鱼叉和线网改用了胶丝网和尼龙网。由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怀下,大大激发了赫哲族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和各项事业均有很大的发展,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赫哲族人民在长期的渔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赫哲族民间流传的说唱文学形式“依玛坎”,就是赫哲族一支文化艺术奇葩,它丰富了祖国文化艺术宝库。

解放后,赫哲族的文化教育发展也很快,现在每个民族乡都有小学和中学,基本上普及了初中教育,已有了本民族的大学生和医生。赫哲族人民过去用插草、结绳、刻木等记事的方法已成为历史,在政治上已获得民族平等的权利,成为我国各民族大家庭中光辉的一员。

西藏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