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电影《捉妖记》
◎赵晓兰
在电影院看《捉妖记》的点映,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在观影过程中,笑声、惊呼声、叹息声此起彼伏。电影中,既有精彩的真人与动画打斗的场面,也有喜剧搞笑的桥段,有非常煽情的段落,更有把人“萌化了”的动画形象“胡巴”。一旁的同伴评价,光是看胡巴的“卖萌”,电影就已值回票价。
影片叙事的起承转合、前后的呼应、节奏感的把握,都有着精确的考量。动画人物载歌载舞的场面,让人联想到《狮子王》、《美女与野兽》等好莱坞经典动画。技术上,这部电影更足以称得上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中国观众终于可以在国产片里看到,动画人物的嘴形与台词能够严丝合缝地对上。电影真正告别了山寨滥俗的“五毛钱特效”。
可以看到,以制片人江志强和导演许诚毅为核心的创作团队,为了打造出一部能与世界接轨的中国魔幻大片,确实费尽了心思和成本。江老板在接受采访中说,这是他“最大的一次赌博,赌输了,可能一无所有”,其野心是想创造出一个像《哈利·波特》一样的中国式魔幻大片的ip。导演许诚毅被称为《怪物史莱克》之父,他在好莱坞动画界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他筹备与制作这部电影花费了多年的时间,在拍摄过程中更是经历了换角重拍等波折,过程消耗巨大。最终在各方面,电影确实都呈现出非常精良和上乘的制作水准。
作为观众,理应为这样充满诚意的国产片叫好,但个人仍然有些担心的是,影片“本土化”的程度仍然不够。尽管导演许诚毅设置了一个《山海经》背景的奇幻故事,参考了《聊斋志异》和大量古代传说,但片中的动画形象,看起来仍然不是东方式的“妖”,而是好莱坞式的“怪”。
看片子时,戳中我泪点的是在影片最后。经过了一番摧枯拉朽的大战,人妖两界回归到暂时的平静。迫于无奈,井柏然饰演的男主角必须要与已经建立起深厚战斗情谊的“儿子”胡巴分离。“胡巴”恋恋不舍,井柏然却挥泪将他赶走。此时,他的脑海里浮现出少时父亲将他驱赶的一幕,从小到大一直困扰着他的心结也终于打开——推开他,是为了他的独立与成长,也正是源于心中对他那份深深的爱。
世界上所有感情都是以“结合”为目的,只有父母之爱是以“分离”为目的。借此,男主角也完成了自我的成长。一开始,他看起来像一个文弱书生,而且有趣的是,影片中安排了一场他与女主角白百何之间性别倒错式的爱情。他们俩的关系颠覆了一般的浪漫爱情模式:井柏然负责缝衣做饭生孩子,而白百何是一个菜鸟捉妖师,负责打打杀杀冲锋陷阵。但在后来,他们一起承担起了保护这个“家庭”的任务。随着影片的推进,性别关系也发生逆转,井柏然男性“一家之主”的地位又重新确立起来,影片看起来又回归到了传统的两性关系秩序。
江志强先生说,《捉妖记》其实也是一部“小妞电影”,借此力推素有“小妞电影代言人”称号的演员白百何。但在我看来,井柏然这个男性中心人物依然是剧情发展的主线。他的身上,承载着好莱坞式的剧情发展模式,比如男性主人公的成长、父子情的表现。而爱情线的发展,只不过是在常规模式上的一种变体,最后又回归到传统。借着温驯的、普适的价值观,得以在整个世界最大范围地通行,这正是好莱坞的常用伎俩。而为了打造一部老少皆宜的“合家欢电影”,《捉妖记》也借用了这种通俗化的温驯叙事。
影片最终呈现的情感内核、叙事模式、表现方式都趋于好莱坞化。当差异化程度不明显时,中国观众自然拿着对皮克斯、迪斯尼电影的标准来衡量这部国产的《捉妖记》。这样一来,主创费尽心力作出的创作上的努力,便有可能被观众忽视。它的对手自然变成了那些成熟的好莱坞动画,而竞争的起点,似乎并不公平。
写这篇小文时,正值《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创造了一个戏剧性的票房逆袭。拿技术水准和投资规模来说,《大圣归来》自然无法与《捉妖记》相提并论,但它最终能够杀出一条血路,靠的并非技术。《捉妖记》代表着中国电影人在电影品质上与国际接轨的愿望,它的理想、情怀与风险并存。
希望本文不是东方式的妖 是好莱坞式的怪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