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教从根源上说是中国上古的巫觋文化和后来的老庄道家哲学的结合体。是由东汉张道陵天师将之正式定型并逐渐发扬光大。而佛教则是脱胎于受印度宗教哲学影响的释迦牟尼佛,除了小细节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佛陀完全创新的宗教。2,早期道教信仰天神,也信仰三清和上帝,是一个追求肉身成仙的多神教;而早期佛教则更侧重于灰身灭智的小乘道,强调“苦、空、无我”,而且佛教承认多神但是并不皈依他们,相反将一切天地善神都作为佛教的护法对待。3,到了大乘佛教发扬光大后,道教明显处于劣势,从而产生了结合道、释、儒三教的全真道。全真道是道教史上里程碑式的改革,自此以后道教的修学方式参考了禅宗的许多形式甚至公案。而且道教也从追求炼服外丹转向静坐修炼内丹。当然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也吸取了许多道家、儒家的元素,以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
纵观道佛两家的发展史,分分合合,时而相互借鉴,时而彼此诋毁。到了现代两教都有很大发展但也各自留下许多迷信成分。
从大方向来看,道教的宗旨是性命双修,仍是以修仙为宗旨;而佛教则更侧重于往生净土(当然密宗也主张即身成佛),然后普度众生。
其共同点都是脱离苦海,但佛教是出离三界,成佛证涅磐,道教则仍然在天界中搏一个大罗金仙。孰优孰劣,见仁见智,我就不做评论了。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四谛”、“八正道”等,被称为释迦牟尼的根本教法。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苦谛,即要人们把现世看成是痛苦的,人生充满着苦。集谛,即要人们把苦恼产生的原因,看成是起源于人本能的欲望(色、声、香、味、触五欲)。灭谛,即要人们相信苦恼的根源——“五欲”是可以完全消除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解脱”而成佛。道谛,即要人们相信有一条可以使人解脱的途径。
八正道又叫八圣道,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即要求人们按照佛教的教义来观察、思考、说话、行动和生活。
道教最根本的信仰是"道"。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衍化而生。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与"道"并提的是"德",即道之在我者就是德。道教认为信徒要"修道养德",并认为"修道"可以使人返本还原,长生久安,生活康乐。道教是一种以生为乐、重生恶死的宗教,因此长生久安就是道教的基本教义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