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藏医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藏医概况

藏医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主要流行于藏族聚居的地区,包括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省区;同时,在南亚的印度、尼泊尔等国,藏医也较为流行。

藏医学产生于青藏高原,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特点。青藏高原为高寒地区,与外界交通极不方便,因而藏医学长期保持着它所固有的特点。比如青藏高原的动植物品种较为稀少,因此藏药多取自高山氧气稀薄环境中生长的耐寒动植物等。

在西藏,由于佛教思想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藏医学自奠基时期便具有了浓厚的藏传佛教的色彩。

藏医基本理论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藏医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三因学说

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三大因素,“龙”、“赤巴”、“培根”;七大物质基础,即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种排泄物,即小便、大便、汗。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上述三者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保持着相互协调和平衡,当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由于某种原因出现过于兴盛或衰微的情况时,则会出现龙病、赤巴病和培根病,治疗上就需要对三者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协调状态。

其中,“龙”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其性质近似于汉族中医的风或气,但含义比中医的风或气更为广泛;“赤巴”译成汉语是胆或火,具有中医“火”的性质,主要功能是产生热能,维持体温,增强胃的功能,长气色,壮胆量,生智慧等;“培根”译成汉语是涎或水,它相当于中医的津、涎,但含义较为广泛,与人体内津液、粘液及其他水液的物质和机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关于疾病发生的机理,藏医认为归根到底是由于“龙”、“赤巴”、“培根”三者之间失去平衡和协调,使身体的元气受到了伤害,因而危及健康。因此,治疗的目的,就是调整这三大因素的偏盛偏衰,使其能够重新协调起来。

人体解剖及生理

由于民族习惯及民俗关系,藏医对于人体解剖及生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于人体内的器官,藏医也认为有五脏六腑。五脏指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六腑指大肠、小肠、胃、膀胱、胆和三姆休。古代藏医用各种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各脏器的生理功能,例如:心脏——国王,端坐在宝座上,居人体胸腔的正中;肺脏——犹如大臣和太子,围绕着君王;肝脏和脾脏——似君王的大、小后、妃,处在君王下端,但关系又很密切;肾脏——像一座房屋的脊梁,没有它,身体就不能成为一栋大厦。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藏医已对人体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

藏医特色疗法

药物治疗

在用药物治疗时,藏医主张用药引子,以便把所用的制剂引向患病的部位,例如用白糖做为药引子治疗单纯性的热病;用红糖块做引子治疗寒性病等。

除药引子之外,对药物的服法也有讲究。比如说,丸药一般是用开水送服,其中寒性病用热开水吞服;热性病则反之,用凉开水送服;至于混合型的病症,亦即寒热兼有的,就用温开水送服。

灸法

藏医做灸的材料,主要是艾叶。目前,艾灸一般已不用于热性病,而多用于寒性病,特别是胃火衰微、消化不良、浮肿、水肿、头部及四肢的黄水病、虚热病、神经错乱、癫痫、健忘以及热性病的恢复期。藏医施灸,一般都有固定的穴位。

催吐法

催吐法就是利用服用药物导致呕吐的一种疗法。适应症包括积食不化、胃中或上脘痞积、误食毒物以及腹中寄生虫上溢至口中而又返回腹内,还有胃中各种培根,包括紫痰、灰痰等等,用催吐法皆可收到较好效果。吐法的禁忌症,主要是体弱年老、妊妇、小儿,均不可用。至于误服毒物,如时间已久,则毒物已不在胃中,不可再催吐。

敷法

搽涂疗法,是藏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方法,因为这是一种通过外涂以治疗体内病症的方法,简便易行,在民间也常应用。藏医认为,搽涂疗法对身体具有补养的作用,它的适应症也不少,包括皮肤粗糙、出血所致精血亏虚不足、精神不畅、劳累过度、失眠等,都可以用此法治疗。常用的搽药为油脂类,其次是软膏。

药浴疗法

藏医药浴疗法是具有特色的一种自然疗法。常用的药用温泉水为硫磺温泉、寒水石温泉、矾石温泉、五灵脂温泉和石灰石温泉。

浴法分为水浴和敷浴两种,各有特色。水浴疗法,以五种天然温泉治疗相应疾病为最优,其作用是治疗外散于肌肉、内伏于骨髓之伤热、毒热及陈热等各种热病;敷浴法是将配制或经烧煮之后的药物装入布袋中,包扎或放置于病患部位,从而起到治疗作用的疗法。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