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
盆腔炎是一组炎症病变的统称,即特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子宫、输卵管和卵巢)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部位所发生的炎症。炎症可在一处或多处同时发生,按其部位不同可分别称为子宫炎包括子宫内膜炎和子宫肌炎、附件炎包括输卵管炎和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蜂窝组织)炎及盆腔腹膜炎等,四者常可同时并存。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炎症累及范围和临床表现有轻重不同,但防治原则是一致的。一旦发病应彻底治疗,避免转成慢性炎症。
急性盆腔炎
病因:本病多发于分娩,流产及生殖道手术后,由于无菌操作不严,机体抵抗力弱,细菌侵入而引起:有时因月经期或产褥期不注意卫生所造成;亦可继发于其它脏器感染如阑尾炎、腹膜炎、膀胱炎等。常见致病菌为链球菌、大肠杆菌及葡萄球菌,有时尚有淋菌引起者。近年来研究认为,厌氧菌如拟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等,以及人支原体属,也是导致盆腔炎的较常见病原体。还发现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妇女,其盆腔炎的发病率较不安放的对照组较为高,放线菌是其较常见的致病菌;对阴道细菌上升机理的研究表明,精子、滴虫可成为携带病原体的媒介,以及宫腔及腹腔负压,都可能将阴道内的病原体引入宫腔,从而导致盆腔炎。
病理:急性盆腔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受累的局部组织充血、水肿、有浆液性或脓性等炎症渗出物,常使子宫、输卵管和卵巢与大网膜、肠曲、盆壁发生粘连,形成盆腔包块。病原体侵入宫腔,可致急性子宫内膜厌、子宫肌炎,侵入输卵管及卵巢,可形成急性输卵管炎或输卵管卵巢炎即附件炎,如伞端粘连闭锁,可形成输卵管脓肿,若脓肿与卵巢贯通则成输卵管卵巢积脓。致病菌沿淋巴扩散至子宫旁结缔组织,则发生急性子宫周围炎和盆腔结缔组织炎,并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化脓者则形成阔韧带脓肿。炎症蔓延至盆腔腹膜时,可致急性盆腔腹膜炎或盆腔积脓,常积聚于子宫直肠凹内形成盆腔脓肿,脓肿可穿破排出或破入腹腔造成弥漫性腹膜炎。病变严重时,可发生败血症、脓毒血症和感染性休克。
临床表现:由于炎症累及的范围和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亦有所不同。全身症状较明显,常有寒颤、高热、头痛、下腹疼痛。食欲差,可伴有尿频、排尿困难、大便坠感,阴道分泌物增多,常呈脓性,有臭味。
检查见体温达39℃以上,呈急性病容,下腹有压痛、反跳痛、拒按、腹肌痉挛等,可触及肿块或有肠胀气。阴道及宫颈充血,宫颈有举痛,子宫常教软、稍增大、有压痛,宫旁组织增厚,有明显触痛。输卵管可增粗,有时可扪及包块。盆腔可呈扇形增厚或片状增厚,若有脓肿形成,可在子宫直肠陷凹处触知波动感,此时后穹隆胀满、触痛,穿刺可抽出脓液。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增多。
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常可作出诊断。应取宫腔分泌物或将后穹隆穿刺抽出物作图片及培养包括厌氧菌培养,必要时作血培养,并作药敏试验,以明确致病菌。疑有包块者应作超声检查。注意与急性阑尾炎、异位妊娠、卵巢肿瘤蒂扭转等相鉴别,
预防:加强卫生宣传,注意月经期及产褥期卫生。提高生殖道手术操作技术,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