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5年3月21日,星期六。历史的镜头聚焦在德国中部图林根区一个叫爱森纳赫的小镇。镇上的一所二层红顶楼房内,一个啼声洪亮的男婴呱呱坠地了。两天以后,孩子在圣奥尔格教堂受洗,父母为他取名为约翰塞巴斯蒂安。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巴赫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经父亲的教导,他能熟练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还在他就学的当地学校的唱诗班中崭露头角。巴赫虽说没有想后来的莫扎特那样从小就被成为神童,却也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打下了扎实的音乐功底,并且成为一名虔诚的路德派教徒。
巴赫十岁时便父母双亡,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奥尔德鲁夫他大哥家居住。巴赫在这位当管风琴师的兄长的指导下,掌握了键盘乐器的演奏技巧,为日后成为键盘乐器演奏大师奠定了基础。由于家庭和经济的原因,巴赫没有能象亨德尔那样去接受大学教育,在十五岁时就远行到吕内堡求学。在三年多艰苦的求学历程中,巴赫广泛汲取了前人留下的丰富营养,亲自拜访了附近的一些音乐名师,掌握了精湛的作曲技巧。
在科腾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一个黄金时代。此间他创作了被誉为“键盘乐的旧约圣经”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和在管弦乐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大量出色的世俗和宗教音乐。
莱比锡时期是巴赫一生中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创作最多的时期。此时的巴赫无论演奏技巧还是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莱比锡谱写的杰作,有感人至深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乐》,《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和体现他高深作曲造诣的《赋格的艺术》等。11747年,这位无冕音乐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时另一位国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召见,并表演了即兴演奏,在座的观众无不为之折服。第二年,巴赫把这次演奏的主题加以发展,写成了另一部总结他作曲和演奏艺术的作品——《音乐的奉献》。
由于他长期用眼过度,巴赫视力减退,晚年患白内障失明了,但他仍用口授的方式坚持创作。在逝世后的前几天,他还在口授一首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乐曲的每一个音符都表达出老人生前最后的虔诚祈祷。最后在第二十六小节处嘎然而止,成了大师的绝笔之作。
回顾巴赫的一生,可以说,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海一般的博大。巴赫全面继承了欧洲几百年的音乐传统,把巴洛克复调音乐艺术推向了高潮。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巴赫在音乐史上,将是一座永恒的丰碑。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年3月21日 - 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乎所有後来的西方作曲家。
巴赫是巴洛克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巴赫有生之年,他的音乐并不受重视,他也只是被视为一个普通的音乐家。直到後来门德尔松对他的作品挖掘并推广後他的音乐才被广泛关注和喜爱。
现代提琴是由巴赫改进的,以前提琴和中国胡琴一样,是弓夹在弦中,巴赫首先将弓解放出来,提琴才能发展成目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