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关注水环境
——梅忠堂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自此,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有关部门、省市持续开展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将“南水北调”作为长江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一项主要任务纳入规划。
通过多年研究,形成了从长江分西、中、东三线向北方引水的格局。中国大陆地势自西向东呈三级阶梯,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从长江上游引水,地形上可控制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限制,只宜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长江中游引水沿第三级阶梯西部边缘通过,可自流供水给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引水,位于第三级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提水北送。
按照有关规划,南水北调工程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分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引水,基本沿京杭大运河逐级提水北上,向黄淮海平原东部供水,终点天津,供水范围涉及苏、皖、鲁、冀、津五省市。
中线工程近期从长江支流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终点北京。远景可考虑从长江三峡水库或以下长江干流引水,增加北调水量。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中西部。
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以解决我国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供水范围为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和山西六省区。
专家坦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必将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发挥巨大作用,新世纪的绿色中国之梦也将从这里开始。
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指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构筑我国"四横三纵"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总体格局中,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一是水质好。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符合国家Ⅱ类水标准。输水总干渠为新开明渠为主,局部管道,与天然河流全部立交,自然形成"清水廊道",可保证"优水优送",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对水质的要求。二是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形、地势条件,从南到北、自西向东可基本自流输水,运行成本相对较低。三是南北两利,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增加有效调节库容,能较好地满足北方受水区供水目标要求,提高供水保证率,同时可从根本上解决汉江中下游防洪问题,并为库区脱贫致富提供了机遇。
据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仅是大规模跨流域调水的水利工程,更是一项宏伟的生态环境工程、经济工程和社会工程,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证。中线一期工程调水95亿立方米,按15%--20%的输水损失计算,将为受水区主要城市供水78亿立方米,为缺水城市提供了可靠的水源条件。通过供水和用水结构的调整,置换出被挤占的农业和生态用水,可有效缓解黄淮海地区水生态恶化的矛盾。三是促进受水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线工程实施后,将大大提高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沿线地区可以根据水资源条件的变化,进行工业布局的调整,兴办新兴产业。中线工程的直接受水区和间接受益区,是我国小麦和棉花、油料、烟草等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但是由于农业用水长期被城市用水所挤占,农业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四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沿线城市居民优质饮用水能够得到保证,干旱年份一些城市将不再出现"水荒"现象。对于数百万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害物质的地下水的当地农民来说,中线工程将从根本上改善其饮水质量。总之,中线工程的实施,必将带动我国北方地区产业布局、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社会进步。
而正当人们盼望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时,汉江却向我们发出了警告。
汉江被称为我国最干净的一条江,因而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在汉江旬阳段下游3-4百公里的丹江口水库,是中线调水工程的取水点。从丹江口水库一直流到北京玉渊潭的汉江水,将解决下游湖北、河南、河北、天津、北京五城市的城市及工农业用水。
“散发着刺鼻异味的黑色污水流进汉江,形成了长长的污染带,和着清澈的江水,一直向下游流去……”。一则报道指出在汉江沿岸的陕西旬阳县,人们发现汉江正在被污染。
事实上,汉江中下游自90年代以来,已先后发生三次大范围的比较严重的“水华”事件,即1992年2月中旬至3月上旬,1998年3月上旬、4月上中旬,2000年2月下旬至3月中旬。今年5月初汉江河口水域的硅藻含量已逾百万个每升,呈现出“水华”特征。
2001年7月29日,又一条类似消息:“南水北调江苏段水质堪忧,如不大力整治,长江水即使输到京津也是废水”见诸报端,让企盼长江水的北方地区人民缩紧了眉头。
有关专家指出,东线主干渠与各主要河流平交,沿途的淮河流域又是我国目前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水质问题成为东线工程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应先治污后通水。
南水北调业已开工建设,如果我们对此不加以重视,那么长江黑色的悲剧将在北方上演。
南水北调关注水环境
——梅忠堂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自此,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有关部门、省市持续开展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将“南水北调”作为长江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一项主要任务纳入规划。
通过多年研究,形成了从长江分西、中、东三线向北方引水的格局。中国大陆地势自西向东呈三级阶梯,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从长江上游引水,地形上可控制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限制,只宜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长江中游引水沿第三级阶梯西部边缘通过,可自流供水给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引水,位于第三级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提水北送。
按照有关规划,南水北调工程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分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引水,基本沿京杭大运河逐级提水北上,向黄淮海平原东部供水,终点天津,供水范围涉及苏、皖、鲁、冀、津五省市。
中线工程近期从长江支流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终点北京。远景可考虑从长江三峡水库或以下长江干流引水,增加北调水量。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中西部。
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以解决我国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供水范围为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和山西六省区。
专家坦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必将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发挥巨大作用,新世纪的绿色中国之梦也将从这里开始。
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指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构筑我国"四横三纵"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总体格局中,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一是水质好。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符合国家Ⅱ类水标准。输水总干渠为新开明渠为主,局部管道,与天然河流全部立交,自然形成"清水廊道",可保证"优水优送",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对水质的要求。二是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形、地势条件,从南到北、自西向东可基本自流输水,运行成本相对较低。三是南北两利,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增加有效调节库容,能较好地满足北方受水区供水目标要求,提高供水保证率,同时可从根本上解决汉江中下游防洪问题,并为库区脱贫致富提供了机遇。
据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仅是大规模跨流域调水的水利工程,更是一项宏伟的生态环境工程、经济工程和社会工程,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证。中线一期工程调水95亿立方米,按15%--20%的输水损失计算,将为受水区主要城市供水78亿立方米,为缺水城市提供了可靠的水源条件。通过供水和用水结构的调整,置换出被挤占的农业和生态用水,可有效缓解黄淮海地区水生态恶化的矛盾。三是促进受水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线工程实施后,将大大提高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沿线地区可以根据水资源条件的变化,进行工业布局的调整,兴办新兴产业。中线工程的直接受水区和间接受益区,是我国小麦和棉花、油料、烟草等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但是由于农业用水长期被城市用水所挤占,农业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四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沿线城市居民优质饮用水能够得到保证,干旱年份一些城市将不再出现"水荒"现象。对于数百万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害物质的地下水的当地农民来说,中线工程将从根本上改善其饮水质量。总之,中线工程的实施,必将带动我国北方地区产业布局、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社会进步。
而正当人们盼望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时,汉江却向我们发出了警告。
汉江被称为我国最干净的一条江,因而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在汉江旬阳段下游3-4百公里的丹江口水库,是中线调水工程的取水点。从丹江口水库一直流到北京玉渊潭的汉江水,将解决下游湖北、河南、河北、天津、北京五城市的城市及工农业用水。
“散发着刺鼻异味的黑色污水流进汉江,形成了长长的污染带,和着清澈的江水,一直向下游流去……”。一则报道指出在汉江沿岸的陕西旬阳县,人们发现汉江正在被污染。
事实上,汉江中下游自90年代以来,已先后发生三次大范围的比较严重的“水华”事件,即1992年2月中旬至3月上旬,1998年3月上旬、4月上中旬,2000年2月下旬至3月中旬。今年5月初汉江河口水域的硅藻含量已逾百万个每升,呈现出“水华”特征。
2001年7月29日,又一条类似消息:“南水北调江苏段水质堪忧,如不大力整治,长江水即使输到京津也是废水”见诸报端,让企盼长江水的北方地区人民缩紧了眉头。
有关专家指出,东线主干渠与各主要河流平交,沿途的淮河流域又是我国目前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水质问题成为东线工程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应先治污后通水。
南水北调业已开工建设,如果我们对此不加以重视,那么长江黑色的悲剧将在北方上演。
参考资料: 《新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