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为文房用具之一。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按照传统的说法,东汉蔡伦开始造纸,《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这是文献中关于造纸的最早记载。但从已发现的实物来看,早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就已有植物纤维造的纸,如陕西出土的〓桥纸,陕西扶风出土的中颜纸,甘肃居延出土的金关纸,均较蔡伦纸要早许多。但上述纸的质地较为粗糙,制造技术处于初级阶段,而蔡伦在对造纸术进行改进之后,不仅扩大了造纸原料,而且所造之纸更为实用,使用也更为广泛。魏晋时,造纸原料更为广泛,有楮、藤、桑、竹、苔、檀、草等。魏晋造纸术的另一贡献是加入小柏碱濡染,以避虫害。隋唐时期是造纸业的全盛时期,纸的质量较魏晋时有所提高,产量相当可观,种类繁多,特别是有“纸中之王”美誉的宣纸便是这一时期的名品。宣纸以其质地绵软,纹理紧密,纸色清润,不腐不蛀,便于长期保存等优点,成为文宝四宝之一。宋元时期,造纸技术更胜前朝,以前名纸,无不仿造,尤以仿造南唐澄心堂纸为最佳,宋代许多书画名家皆用此纸。宋元名纸极多,有金粟山藏经纸、谢公笺、明仁殿纸等。明清是我国古代造纸技术集大成时期,在总结历代造纸技术基础上,创造了染色、加蜡、砑光、描金、洒金银加矾胶等技术,品种更为繁多,质感更为上乘。
纸是文房用具中观赏性最小的品种,由于是随用随弃的消费品,除作为书画作品的载体而流传外较少传世,加之其主要化学成份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在光照、霉菌等外因作用下耐久性受到影响,无法长期保存,所以宋元之前纯粹意义上的纸(有别于书画、古籍等载体的纸)极难一见,即使是明纸也存世极罕,目前所 见均为清纸。清纸品种众多,名品有仿明仁殿画金如意纹粉蜡笺,如清乾隆御用纸,纸质匀细,表面平滑,纤维素较少,上有泥金画如意云纹。背面黄粉加蜡,并洒以金片。纸正面右下角有阳文隶书“乾隆年仿明仁殿纸”朱印,为皇宫御用纸,为纸中精品。
梅花玉版笺,为乾隆时在玉版宣基础上创制。玉版宣是宣纸中特殊的品种,是唐代所制“两页重叠”之“夹贡”的演进,其纸品洁白坚韧,美如玉而名。梅花玉版笺在玉版宣上施粉、加蜡、砑光后,用泥金绘制冰梅图案,右下角有“梅花玉版笺”长方阳文朱印。乾隆时成为宫廷御用纸。
五色粉蜡笺,始于唐代,是集填粉纸和加蜡纸为一体,多种粘合的宣纸。清代粉蜡笺底料为皮纸,施粉并加染蓝、白、粉红、淡绿、黄等五色,加蜡后砑光,或施以金银粉为洒金银五色蜡笺,或以泥金描绘图案,为描金五色蜡笺。纸的表面光滑,防水性强,透明度好,且具有防蛀功能,为宫廷所用,民间少有流传。以乾隆内府制作最精,也称“库蜡笺”。
说起文房四宝中的纸,不能不提及同样是书画载体的绢,绢为平纹的生丝织物,似缣而疏,挺括滑爽。其用来作书画的载体较纸要早,《礼记檀公下》贾公颜疏:“弁如爵弁而素,不云麻,是用素绢也”。又《墨子》:“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此中之帛,即为绢。以绢为书画材料,沿用至今。用于书画的绢各个时代略有差别,唐绢丝粗而厚,宋绢匀净厚密,元明之绢类同宋绢,清绢经纬明显,丝细而匀,多有纹饰图案。清乾隆时描金宫绢,在红色地上,用金粉描绘出花卉纹饰,光彩绚丽,极为精致。古纸保存不易,民间绝少流传,观赏性远不及其它文房用具,故不宜一般收藏者收藏。
纸有很多种,以宣纸为上品,宣纸易吸墨,且保存墨水颜色时间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