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违两年,在经历了事业和生活上的种种不顺之后,Tank终于发行了他的全新专辑《第三回合》。从第一张就开始听Tank的音乐,两张专辑听下来,觉得他的风格虽然没有很特别,但作为一个自学创作的歌手,他的歌词励志,旋律性也很好,唱功也还算扎实,所以一直还是很喜欢他的。但在长达两年的期待之后听到这样一张没什么变化的作品,不免让人觉得他恐怕也到了瓶颈期了。
这张《第三回合》,主题还算统一,从造型到歌曲的收录,基本是围绕着“经历挫折之后的成长”这个方向来收歌的。在保留了《全世界都停电》《如果我变成回忆》《会长大的幸福》这类Tank招牌式的R&B抒情歌的前提下,专辑中明显的加重了摇滚曲风的比例,从专辑开篇的《绷带俱乐部》首波主打《生还者》到中部的《真心话太冒险》再到收尾之作《是谁》,都是励志的摇滚作品,我想这样的排序也是为了让听众注意到他的风格转变。但整张听下来,还是让人发现了Tank最大的问题,他的作品无论旋律还是编曲都太过相似,新专辑中几乎每一首歌都可以在他之前的专辑中找到影子一样的对照作品。这也是所有全创作艺人最容易出现最难以克服的问题之一。
如果要探究这个问题的原因,我想除了他是自学创作,在曲风的把握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外,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他偶像陶喆的影响太深了。是的,提到Tank总是让人有意无意的提到陶喆。可以说,他是顶着陶喆的光环出道的。第一张唱片开始,他就从不掩饰的在媒体面前表示自己的偶像是陶喆,听了他的创作,人们也确实看到了很重的陶喆的影子。然而陶喆出到第三张《黑色柳丁》达到事业的巅峰,Tank的这张唱片,却开始让人质疑他的创作能力。这多多少少也反映了音乐环境的变化。
陶喆出道的98年,R&B在华语乐坛还是新兴的音乐类型。所以,人们把他叫做“华语R&B音乐教父”,虽然这帽子戴的太高,但至少说明那时候他算是先行者。到了99年陶喆发行第二张《I’m OK》,获得了业内人士的普遍肯定。加上那一年众多新人的出道,华语乐坛才开始进入新的流行时代。到了02年《黑色柳丁》发行时,周杰伦王力宏等一批歌手已经让华语乐坛刮起了R&B旋风,再加上陶喆之前积累下来的口碑及《黑色柳丁》本身的完整性和多元化,才造就了陶喆的辉煌。而到了05年,陶喆发行《太平盛世》虽然依旧优秀,却已经被人批评走下坡路了;周杰伦不再只唱R&B,开始和方文山一起研究“中国风R&B”了;王力宏结合了嘻哈和R&B开创出他自己的Chinked-Out曲风,他们都已经意识到了改变对于一个想长期立足于流行乐坛的歌手多么重要。
05年左右也是新的一批所谓“R&B小天王”集中出道的时期。李玖哲唱功扎实,尤其R&B情歌深得人心;曹格借由和光良合唱“少年”在台湾积累的人气,出色的创作力和性感的外形,在滚石的力推之下一出道就备受追捧;方大同那一年发行《Soul Boy》,虽然未掀起轰动,但纯正的美式骚灵还是引得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关注。和他们相比,Tank的特色,似乎只剩下他和陶喆的相似以及他自学成才的勤奋精神可以作为卖点了。好在那时候陶喆还足够红,他还能借到一点东风。
那时候提到创作歌手,大家也都还是刮目相看的。但时至今日,台湾娱乐环境迅疾变化。星光帮中能发片的歌手,个个唱功过硬;只要稍微有点知名度的歌手都会创作了,比如这次潘玮柏的新唱片中就有8首歌是他自己写的。且不管品质如何,至少如今再提起创作歌手,人们已经都习以为常了;棒棒堂飞轮海之类的偶像歌手侵占着低龄市场的同时,独立音乐的兴起,张悬,王若琳,苏打绿等一批小众歌手团体也不知不觉中成为音乐市场上重要的一部分。单凭这样的R&B情歌和K歌水平的作品,除了旋律好听之外,他要怎么寻找自己的立足点?
或许有人说,Tank还是很有销量号召力的,他的两张唱片都进了台湾销量年终榜的前十名。但是你们想想,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娱乐圈,两年的蛰伏代价有多大。李玖哲和曹格都已经是金曲歌王了,方大同估计也快是歌王了,Tank还在搏命闯关。
再来看唱片公司,华研自打签下了星光四少,连S.H.E的宣传似乎都受到了影响,人气已经大不如前。毕竟是台湾本土的小公司,资金人力物力都是有限的。在这样的公司,本来就是谁红谁就获得更多的宣传档期,前几年龚诗嘉、阿桑的沉寂,足以说明华研对于没有市场的新人是多么残酷。不过凭借前两张专辑积累下来的人气,Tank应该不至于沦落到无片可发的境地。只是改变无论出于他自身的发展还是市场的需求都是必需的。
这样的尴尬,不仅仅是Tank一个人的。也是整个台湾二线的流行歌手们需要仔细思考的吧!文 乐清音高
腾讯娱乐独家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