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又叫端阳节。这一天,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喝雄黄酒等习俗。经数千年历代承袭,形成了我国端午文化这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联佳句。
说起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把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联系起来。相传在2300年前,爱国诗人屈原见楚国政治腐败,无力挽救,又因怀才不遇,在忧时伤国的逆境中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汩罗江而死。当地百姓怕江中的鱼虾伤害屈原,便从四面八方划来船只,纷纷将粽子投入河里,以转移鱼虾的目标。后来,民间便演变成端午吃粽子的习俗,以示纪念屈原。有唐代文秀的《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表达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同情及对昏君奸臣的鞭挞之情。
端午食粽子的风俗在历代诗人笔下得到了充分表现。唐代诗人郑谷曾写有“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吃粽子之普遍。唐明皇吃了一种“九子粽”后吟诗赞赏:“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宋代陆游也在诗中写道:“盘中gong解青孤粽,哀其将赞艾一枝”。
赛龙舟是端午佳节一项最盛大的民间水上竞技活动。唐代诗人张建封在《竞渡歌》中生动地描写了赛龙舟的精彩场景,历来为世人传诵。诗云:“五月五日天晴朗,杨花绕红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掉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那紧张热烈的竞渡场面跃然纸上。赛龙舟这一习俗流传至今,长盛不衰。
在古代,有的地区把端午节又叫“女儿节”,这一天是妇女休息和游玩的日子:出嫁的妇女回娘家,未出阁的姑娘梳妆打扮,结队出游 。彭蕴章在《幽州土风·吟女儿节》中写道:“女儿节,女儿归;要青去,送青回。球场纷纷播杨柳,去看击球牵裙走;红杏单衫花满头,彩扇香囊不离手。谁采艾,装奴衣?女儿娇痴知不知。”余有丁在《帝京午日歌》中咏道:“都人重午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符当髻,衫裙簪朵盈盈新。”
端午节过后,天气变热,百虫活跃 。在江浙特别是萧绍一带,民间有在端午这天喝雄黄酒、挂香袋的习俗,以除病消灾。有的地方在端午这天,家家户户还要在大门、窗户上悬插艾草,并进行大扫除搞卫生,撒放生石灰,以除“毒气”。
端午文化2000年,源远流长,精彩纷呈。实际上,端午节已成为集饮食文化、体育竞技和卫生防疫于一体的一道鲜活亮丽的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