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李东阳(1447~1516)汉族,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茶陵(今属湖南),明朝长沙府茶陵州人。明代中后期,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诗人、书法家、政治家。历任弘治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生平幼习书法, 4岁能写径尺大字,代宗曾召试,喜而抱至膝上,赐果钞。英宗天顺八年(1464)进士,授编修。后任侍讲学士、东宫讲官。孝宗时任太常少卿,上书议时政得失,多有匡正,擢升礼部右侍郎,入内阁专典诰敕,阁中疏草多出其手。弘治八年(1495),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累迁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为朝廷重臣。武宗立,太监刘瑾专权,老臣、忠直官员放逐殆尽,屡遭迫害,独李东阳依附周旋,委蛇避祸,颇为当世气节之士所不满和非议,但他未曾助纣为虐,反"潜移默夺,保全善类,天下阴受其庇"(《明史·李东阳传》),遭刘瑾迫害的官员,东阳皆委曲匡持,或明或暗地尽力保护和营救。后刘瑾诛,李东阳上书责己"因循隐忍,所损亦多,理宜黜罢",帝慰留之。赠太师。死后谥文正。
明永乐、成化间,文坛流行"台阁体",内容贫弱冗赘,形式典雅工丽,文运极衰。至弘治中期,前七子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文学运动取代了"台阁体"。李东阳上承台阁体,下启前后七子,在成化、弘治年间,以朝廷大臣地位主持诗坛,奖励后进,颇具声望及影响,形成了以他为首的"茶陵诗派"。其散文追求典雅流丽,主张师法先秦古文,未脱台阁体风;其诗则力主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调,又写拟古乐府诗百首,已开前后七子创作趋向之先河,对前后七子有明显影响。
李东阳的诗作以拟古乐府较著名,咏怀史实、抒己感慨,或指斥暴君虐政,或同情人民疾苦。如《筑城怨》,极写秦始皇时事:"筑城苦,筑城苦,城上丁夫死城下,长号一声天为怒,长城忽崩复为土。"又如《三字狱》,指斥秦桧以"莫须有"三字害岳飞:"三字狱,天不服,服不服,杀武穆。□臣败国不畏天,区区物论真无权!"它如《易水行》、《淮阴叹》、《明妃怨》、《五丈原》、《马嵬曲》、《金字牌》等,笔涉秦始皇、荆轲、韩信、王昭君、诸葛亮、杨贵妃、岳飞等众多古人古事,所论皆较中肯深刻而正气凛然。乐府诗外,多为应酬题赠之作,无可取。其余五七言诗尚有佳作,如《春至》,忧国悯民,深叹"东邻不衣褐,西舍无炊烟。农家望春麦,麦种不在田。流离遍郊野,骨肉不成怜",致使自己"对食不能餐"。又如《寄彭民望》、《风雨叹》等,感时伤世,道己深情。他的诗亦长于写景抒情,能于平淡词语中出清新意境。如《北原牧唱》:"北原草青牛正肥,牧儿唱歌牛载归。儿家在原牛在坂,歌声渐低人更远。山苍茫,水清浅。"又如《夜窗听雨》写夜雨静谧与听雨遐想,读来如身临其境。李东阳散文包括赋、序、记、论、传、杂著、题跋、状疏等,其中以记、传、杂著较佳。如《游西山记》、《听雨亭记》、《记女医》等,或写建筑,历历在目;或写雨景,描绘入微;或写不学无术、骗取钱财之"女医",剖析至深。其文流畅典雅,说理有力,师先秦古文之意可见。又有《怀麓堂诗话》一卷,论诗多附合严羽,较偏重音调、用字、结构而较少涉及内容,对剽窃模拟之作,极以为非。
李东阳为官50年,史称其"坐拥图书消暇日",故著作颇多。曾于孝宗时奉旨任总裁官,撰《明会典》180卷,史料丰富。又著《新旧唐书杂论》 1卷,摘唐史事迹,辨其是非,前人评其多为影射或借以自明心迹之处。清康熙时茶陵州学正廖方达集李东阳诗文,成《怀麓堂集》,今存,刊为100卷,计诗30卷、文60卷、杂著10卷。集前有李东阳"自序",是李为拟古乐府所作,廖方达移此为全集序。
作品赏析李东阳论诗声、色并重,他认为诗歌的较高境界应该是"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他要求以此为准绳来辨别唐音、宋调:"试看所未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他推崇盛唐诗特别是杜甫诗,就要求人们先知唐调:"长篇中须有节奏,有操有纵,有正有变,若平铺稳布,虽多无益。唐诗类有委曲可喜之处,惟杜子美顿挫起伏,变化不测,可骇可愕,盖其音调与格律正相称,回视诸作,皆在下风。然学者不先得唐调,未可遽学杜也。"(以上引文皆见《怀麓堂诗话》)正因为李东阳有这样的理论主张,所以他的山水诗的创作不仅注重色泽耀眼,而且注重音调和谐。
由于李东阳长期生活在北京,京城内外的自然山水也就成为他欣赏创作的对象。他曾颇有激情地描绘过《京都十景》,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蓟门城外访遗踪,树色烟光远更重。飞雨过时青未了,落花残处绿还浓。路迷南郭将三里,望断西林有数峰。坐久不知迟日霁,隔溪僧寺午时钟。
--《京都十景·蓟门烟树》
以"踪"、"重"、"浓"、"峰"、"钟"为韵脚,读来琅琅上口,宛转自然;诗人注重"青"、"绿"色彩的描绘,也能激发读者诗意化的想象。李东阳不仅能满怀激情地描绘京城山水,而且能自觉地从京城山水中得到一种愉悦和省悟,使其精神进一步地升华,例如他的《西山十首》中的第五首:
长为寻幽爱远行,更于幽处觉心清。柢园树老知僧腊,石壁诗存见客名。望入楼台皆罨画,梦惊风雨是秋声。人间亦有无生乐,化外虚传舍卫城。
从人间的自然山水中就能领悟到乐趣,它成为对抗佛教虚无缥缈的宣传的最好办法。这就是诗人所说的"幽处觉心清"。从李东阳的京城山水诗中,不难领悟出一位官高事闲、雍容华贵的士大夫丰采。
李东阳曾三次短暂的离京外出,可以说是眼界大开,使其山水诗创作更为丰富多彩。成化八年(473),李东阳"乞归展墓",回原籍祭拜祖茔,得到了皇帝的批准。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北京外出。他二月出发,八月回京,在茶陵呆了十八天。来回路上,他饱览了祖国大好山河,游历了许多名胜古迹,促使他山水诗创作的诗兴大发,正如他自己所云:"方吾舟之南也,出东鲁,观旧都,上武昌,溯洞庭,经长沙,而后至。其间连山大江,境象开豁,廓然若小宇宙而游混茫者,信天下之大观也。既而下吉安,历南昌,涉浙江,经吴会之墟,则溪壑深窈,峰峦奇秀,千变百折,间见层出,不知其极。柳子厚所谓旷与奥者,庶几其两得之。其间流峙之殊形,飞跃开落之异情,耳目所接,兴况所寄,左触右激,发乎言而成声,虽欲止之,亦有不可得而止矣。"(《南行稿序》)这次外出使李东阳山水诗创作的风格更为多样化、丰富化。他能写出气势磅礴的《长江行》:
......奇形异态不可以物象,但见变化无终穷:或如重胎抱混沌,或如浩气开穹窿;或如织女抱素练,或如天马驰风鬃;空山怒哮饱后虎,巨壑下饮渴死虹;或如轩辕铸九鼎,大冶鼓动洪炉风;或如夸父逐三足,曳林狂走无西东;或如甲兵宵驰聚啸满山谷,或如神鬼昼露万象出入虚无中。吁嗟乎,长江胡为若兹雄,人不识无乃造化之奇功。......
给人以一种雄奇奔放的阳刚之美的感受。他还能写出具有"旷与奥"这种美的类型的《江中怪石》:
突兀山城抱此州,江间怪石拥戈矛。随波草树愁生罅,骇浪蛟龙却避流。岂有喜晓能砥柱,只多冲折向行舟。凭谁一试君山手,月落江平万里秋。
这些山水诗能给人们如此多样的审美感受,这是李东阳在京城无法想象和创作的,这充分说明"江山之助"的重要性。
成化十六年(48),李东阳又外出一次。这次外出是以翰林院侍讲的身份,兼任应天府(南京)乡试考试官。这次去南京时,由于"登舟兼程以经",又"恐妨职事",所以没有心情欣赏山水进行创作。等到考试完毕,他才"延访燕会,或登名山,历胜地,辄有诗"。他还舟北上时,"遇石头,沿大江,绝长淮,观吕梁百步之壮,溯天津潞河之深,远归眺太行,数千里萦抱不绝,于是尽得两京之形胜,神爽飞越,心胸开荡,烟云风雨之聚散,禽鱼草木之下上开落,衣冠人物、风土俗尚之殊异,前朝旧迹之兴废不常者,不能不形诸言。"(《北上录自序》)这次外出,也许由于年岁渐长,因而所写的山水诗作寄寓的感慨较为深沉一些,如在南京时写的《登清凉寺后台》:
虎踞关高鹫岭尊,四山环绕万家村。城中一览无余地,象外空传不二门。人世百年同俯仰,江流中古此乾坤。南都胜概今如许,归与长安父老论。
又如他离开南京时写的《望龙潭驿》:
谷口斜通驿,山根半入江。磴云朝拂翠,岩雨夜闻淙。水静帆来
稳,天空鸟去双。向来羁泊地,幽思绕离缸。
这些诗都能引发读者一些理性化的思索,决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化欣赏山水上。
弘治十七年(504),李东阳又得到一次外出的机会。这是他第三次离京外出。原来,弘治十二年孔庙受灾被毁,皇帝命令重建,到此年完工。于是弘治皇帝命令李东阳去孔庙祭祀。他四月出发,五月回京,"自发轫至返棹,为日四十有七。"这次外出,由于有政治任务在身,一路上注意访察民情,"访之道路,询之官吏",因而没有过多时间游山玩水,山水诗创作也随之减少。即使有一些描写山东山水的诗篇,其忧国忧民的情绪仍然贯穿其中。如其《望岳》一首长诗,一方面描写了"半空翻碧浪,平陆走苍龙。紫爱沾岚湿,青怜泼黛浓"的泰山景观,一方面又发出"岁旱当忧国,民劳恐病农"的感喟。从这些山水诗不难看出,李东阳是一位具有"民本"思想的、较为正直的封建官吏,即使描山画水,他也总是忘不了国事民瘼。
诗作点滴民间生活
1472年(成化八年)李东阳回到湖南长沙时在一首送别友人的诗中写道:
“湖南近凋瘵,
叹息为苍生。”
后又在《浮客户》诗中描写船民生活:
“江南人家船为屋,
白发长年水中宿。
生儿不识徒步劳,
生女赤脚随波涛。”
白发苍苍的老人仍必须长年漂泊于水中,即使是小孩也要随波逐涛,劳动者的生活是何等的艰辛。
李东阳在家乡茶陵吟道:
“春尽田家郎未归,
小池凉雨试衣。
园桑绿罢蚕初熟,
野麦青时雉始飞。”
写出了农村妇女春末夏初正葛布缝衣,摘桑养蚕一派劳动繁忙,生机勃勃的景象。
透过这些诗,反映出李东阳关心民间疾苦的忧国忧民之心。
民间风俗
李东阳的诗还对长沙、茶陵民间特有风俗习惯端午节长沙龙舟竞渡的欢腾场面描写:
“江头彩旗耀日明,
船上挝鼓不停声。
湖南乐声君记取,
五月五日潭州城。”
这是端午节长沙百姓龙舟竞渡的欢腾场面。
“杨柳深深桑叶新,
田家儿女乐芳春。
羊击禳瘟鬼,
击鼓焚香赛土神。”
这是明代茶陵农民春天社日的习俗,洋溢着盎然生机。
写景
李东阳善于写景,他在《游岳麓寺》吟道:
“危峰高瞰楚江于,
路出羊肠第几盘。
万树松杉双径合,
四山风雨一僧寒。
平沙浅草连天远,
落日孤城隔水看。
蓟北湘南俱到眼,
鹧鸪声里独凭栏。”
这首诗写出了山的高峻,道的险曲,寺的宏伟,景的幽深,并透出一股孤独苍凉之气,是历代吟咏麓山诗词中情景交融的一首。李东阳的许多抒怀诗感情真挚,思味隽永。
抒怀诗
李东阳从北京写了一首《寄彭民望》赠失意回乡的好友、湖南同乡彭民望:
“所地哀歌兴未阑,
归来长尚须弹。
秋风布褐衣堪短,
夜雨红湖梦亦寒。
木叶下时惊岁晚,
人情阅尽见交难。
长安张食淹留地,
惭愧先生苜蓿盘。”
李东阳诗中引典抒情浑然一体,对友人沉沦不遇、晚景凄凉的状况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拟古乐府百首另外,李东阳所写的《拟古乐府百首》以乐府体诗作史论成一家之言,也从形式上为前后七子拟古诗的创作开了先河。茶陵诗派这种承前启后的作用,自古受到人们的重视。
参与编撰大著作李东阳先后主持或参与编撰:
《通鉴纂要》
《大明会典》
《孝宗实录》
所以《明史》记载:“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
后世评论李东阳有《怀麓堂集》100卷传世,并收入《四库全书》,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书籍之一。有学者评论李东阳:“高才绝识,独步一时也,而充之以学问,故其诗文深厚浑雄,不少屈奇可骇之辞,而法度森严,思味隽永,尽脱凡近而古意独存。每晚豪伸纸,无趣溢发,操纵开阔,随意所如而不逾典则。”
现代人物李东阳 男,1935年11月生。1961年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医疗系,大学文化。1961年留校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任医师工作;1965年至今支援内地建设来到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任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和主任医师职务;1980年到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修心脏外科。1998年在美国,被评为美国中华医学会客座教授。1999年被聘为香港国际中西医结合学会注册研究员;2000年由国际卫生医学研究院授予外科博士学位证书和一级教授执业证书。38年来,在临床工作中救治了大量病人;为宁夏医学院学生等讲授《外科学》和以“心脏外科的进展”、“全胃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为题的专题讲座并为银川市医疗卫生单位的千余名医护技术人员讲授“医学科研方法”等继续医学教育课多次;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译文20余篇,4篇获国际奖。参编出版了由沈国荣主编的《1995中国实用科技成果大辞典》一部。
这算是对这位湖湘学人的盖棺论定吧。
2.当代画家李东阳
李东阳,1941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书画研究社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三峡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高级画师。自幼爱好绘画,在素描和色彩方面得到严格训练。后专攻协议花鸟,师古人并师法自然。画风古朴,浑厚。作品经常参加大型画展。先后被天安门城楼,中南海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