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人纪晓岚在其《阅微草堂笔记》一书中曾经记述,在他小时候,翡翠只是民间收藏的一种普通玉石,其价格与玛瑙相近,然而到了他年老之时,翡翠身价却已大涨,甚至超过宫廷里的和田玉。
这是翡翠饰品进入中国之后的第一次价格飙升。
近年来,翡翠市场的再度火暴已是众人皆知的事实。业界盛传的一个故事是,某位藏家在2002年花了6万多元买下了一只玻璃种的翡翠手镯,圈口不大,无色,光度也不太够,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他买亏了。然而时隔一年,有行家却多次相求,最终以12万元的价格买走了这只镯子。
日前,国内知名珠宝首饰设计师宋磊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印证了传闻的真实性。伴随翡翠市场的升温,类似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据宋磊回忆,2002年在北京燕莎商城的翡翠专柜也曾卖出过一件满色的翡翠桃子,形状饱满,颜色很正,雕工简洁,种也特别通透,当时的售价是4万多元。时隔4年之后,在国内的一场拍卖会上,与此相类似的一个花件,最终以42.6万元的价格成交。其实,圈内人谈论起来,前几年不少卖出去的翡翠珍品,现在就是加价也收不回来了。心疼之余,如今有不少商家和收藏者均对真正的收藏级翡翠青睐有加,甚至宁可密不示人,也不愿轻易出手。
然而,对于藏家来说,又该如何辨伪存真,寻觅到真正让自己心仪的翡翠珍品呢? 藏玉有三宝
翡翠是玉的一种,又称硬玉。虽然迟至清代,翡翠才从缅甸大量流入国内,但是早在周朝时期,中国已出现了翡翠器物,而玉文化的历史更是绵延七千余年。
如今,我们可以将玉石收藏细分为三个主要门类:古玉、软玉和翡翠,对其价值的判定则各有侧重。国家注册珠宝评估师、万瑞祥翡翠俱乐部首席鉴赏专家万女士对记者作了详细阐释:
所谓古玉,泛指“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出土的大量玉制品。其价值高低取决于加工年代。举例来说,“红山文化”的玉器用料是常见的蛇纹石,材质并不稀有,而石器时代的玉石加工工艺更是无法与后世相比,因此仿制古玉的门槛很低,年份就成了判定古玉价值的核心。
翡翠的主要价值均由材质(即原料)本身所决定,不太在乎年份的新旧。同等材质的清工翡翠和新工翡翠,价值相差不大。
软玉则居于两者之间,其年份和材质同等重要。材质以白玉中的羊脂和黄玉最为名贵。而从年份来看,清代乾隆工的白玉与新工的白玉相比,价格相差近10倍。例如,早在10年前,清中期的白玉子冈牌,售价就高达8万—10万元人民币,而新工的白玉即使采用了顶级的和田玉及制作工艺,其价格也不过几千元。现在这种差距仍在数倍以上。
辨伪靠科学
对于藏家来说,最关心的是在市场上能否买到货真价实的翡翠饰品。
据记者了解,目前鉴别古玉真伪,主要依靠专家的经验作出判断。至于软玉的鉴别,不仅要考虑其年份,还要看产地。和田玉被公认为价值最高,其次是俄罗斯的白玉,青海玉的价格最低,但是对于产地的分辨,时至今日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可循。
相形之下,对于翡翠的鉴别要容易得多,因为它拥有客观绝对的判定标准,在国内外的权威鉴定机构,依靠折射仪、分光镜和红外光谱仪等专业设备,可以让假货无所遁形。
万女士认为,翡翠的专业评估,需要日积月累的学习和经验,因此她并不赞同藏家自己在市场上辨别翡翠真伪。让商家出具由权威机构提供的鉴定证书,是最行之有效的安全方法。
收藏级翡翠难觅芳踪
收藏翡翠固然能够升值,但并非所有的翡翠都可以升值。如果藏家选择不当,甚至还会贬值。
香港佳士得公司的高级专家曾志芬告诉本报记者,评估收藏级翡翠的价值,一看料,二看工,年份则并不重要。由于宝石级翡翠唯一的原料产地在缅甸,资源相对有限,而翡翠成品出自手工制作,世上找不到两件一模一样的饰品,这种独一无二的特性也使翡翠的升值空间令人期待。
事实上,收藏级翡翠在市场上难得一见,在A货翡翠中所占的比例极少。究其原因,很多珍品翡翠寄托了家人之间的亲情,代代传承,不像瓷器、字画等藏品可以轻易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