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飞正传》里有这样一句台词:"一九六○年四月十六日下午三点之前的一分钟,你跟我在一起。我会记得这一分钟。这是一个事实,我们改变不了--因为已经过去了。"王家卫这句话说得很深刻,也有点惊心动魄,它阐明了时间和记忆之间的矛盾:记忆企图挽留时间,但时间的本质是不可挽留。
对于逝去的岁月,每个人都是迷恋的,有一种近乎狂热的怀念,不管是任何人,在追溯自己过往的时候,总会有错失的遗憾:那可能是一个朋友,一件物品,一个眼神,一段感情,一个至关重要的人。很多人都希望有至尊宝一样的月光宝盒。回去,回去,去我们曾经错过的时间和走失的地方做一回挽留和修补,于是人们寄希望于电影,也由此诞生了很多关于时光错综,往事重温的经典故事。
《珍妮的画像》就是这样一部奇妙的电影,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纽约有一个挣扎着生活的穷画家,靠卖画为生。一个冬夜的小路上,他遇到了一个叫珍妮的小女孩,她唱着歌:"我从哪里来,没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没有人明了,风呼呼地吹,海哗哗地流,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画家回家后为她画了几张素描,马上被画店老板买去了,并让他再画。
他第一次遇见珍妮,她说:"你等着我,我转三圈,就会长大。"她果真转了三圈,等画家第二次遇见她时,她已经是个少女了。以后他又一次次见到珍妮,每次她都这样说,每次也都的确长大了不少。等到画家为她画出最后一张肖像时,她已经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了。这张油画被收进了博物馆,画家由此生活改善。然而忽隐忽现的珍妮,令画家逐渐产生迷惑,于是开始四处寻找她的下落,当他来到修道院,修女告诉他珍妮早几年前就不在人间,而画家和珍妮相识才不过一年。他一时内心充满震撼,后来他意识到珍妮是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灵魂,想起珍妮最后看到的他画的一张一个人站立于海塔下被海啸吞没的油画,他匆忙赶到海塔找到珍妮,两人紧紧相拥,但巨浪还是无情地把珍妮带走了。
等画家从昏迷中醒来,看见老妇人的房间里有珍妮的围巾,很惊讶,原来她就是珍妮的亲属,珍妮在国外八年,回美国时,船刚到岸,飓风把她吹下海,随潮水冲进河流淹死了,报上还刊登过这消息。可是画家从1938年到1939年秋才过了不满一年,他遇见的珍妮已经从小到大,过了一生一世。在最后的分别时刻,珍妮说:"世界多美啊。世界就是为美而存在的。--不管我们是现在活着,还是多年前活过。""我们曾经共同有过那种美,我们永远不会失去。"另一部电影《时光倒流70年》也同样美丽,有一名大学生在毕业典礼上碰到位神秘老妇人,老妇人送给他一块怀表,并叫他回来找她。他虽然感到很奇怪,但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八年后他已经成为了一位剧作家,一次他在某旧式旅馆渡假时,发现70年前的一张女明星相片就是那个老妇人。经多方查证,他得知这位老妇人已经于他们见面当晚逝世。原来他和那位女明星在70年前曾经相恋,地点就在这一家旅馆。
知道这一切后,他排除万难,让自己时光倒流到70年前,通过催眠术回到过去和她相见了,两人还深深的相爱,然而相聚的快乐时光是如此短暂,婚礼举行时,新郎却不慎又回到了现在。拆散这对情侣的是一枚现代的硬币,那是他被催眠的道具,看到那枚硬币后就回到了现代,一时他情绪激动,泪流满面,他想要再回去,但要知道人只能骗自己一次,要骗第二次,就难上加难了。失魂落魄的他把自己反锁在饭店房间里痴痴而坐,凝视着照片上心上人伤感、手里仍然紧紧握着那只她送的那块古董怀表……
对很多人来说,生活总是遗憾多于圆满。能倒转时空,回到过去追寻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这本身就对很多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所以,我们也乐于相信电影里的画家或者剧作家在看到已死去的情人画像时,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像我们相信简·爱能在心中听到罗彻斯特神秘的呼唤,西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亡灵真地在呼啸山庄的荒原游荡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在《时光倒流70年》中,斯卡金奖约翰·巴里为其做的主题曲也是电影音乐中的经典,尤其绝的是,这首优美舒缓的曲子,跟片中女主角最爱听的拉赫马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风格也极为吻合,可谓独具匠心。另外,这段旋律贯穿全片的同时,其若干变奏也很动听,最优美的一段出现在剧作家翻看报纸,看到女演员讣告时,小提琴奏出的曲调如同主人公的心绪起伏颤动。那一刻,一切仿佛凝固了,观众眼前犹如开启了通向过去的大门,清茶袅袅,琴声悠扬,坐在多少年前一个清爽的下午,外面传来笃笃的扣门声,那是心底最想听见的声音,最想见的人,于是轻整衣裳,面含微笑,迎向故人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