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9.40目录:图书,传记,人文学家、社会学家,国学家,
品牌:郑尔康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393 页码
·出版日:1998年
·ISBN:7300028489
·条码:9787300028484
·版次:1998-12-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郑振铎是文化名人。他直接影响了冰心、老舍、巴金等人的创作道路,他发明了“漫画”一词,首译过《国际歌》。他又是一个生活中的趣味主义者。可惜他的生命被一个意外的句号终止了,否则,他会留下更多的绚烂而有趣的回忆材料。本书是一本谈人生阅历和生活细节及完全由作者的见闻和一手材料构成的回忆录,读者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洋溢着人格魅力和绅士气质的活着的郑振铎。
作者简介
郑尔康
媒体推荐
引子
——石榴又红了
金风送爽,枫叶含丹,邻园内的两株石榴树,挂满了累累的果实,把枝头压得弯弯的,像一个个小红灯笼,煞是可爱!每当这时,我便会想起故园里的那几棵石榴树,如今安在哉?而每当这时,我就愈加地怀念它们的主人——我的父亲郑振铎。
故园座落在北京景山东北麓。父亲晚年从政的十年间.我家有九年左右是居住在那里的。那一带原属“皇城”的范围,我家的那块地皮,当年是皇家的帘子库。原房十分高大,但已破败不堪,有的已坍塌,于是推倒旧房,在原地盖起了一个崭新的院落。父亲爱好园艺,每当工余之时,便莳花弄草。园子不算大,却栽满了桃、李、杏、梅、兰、松、竹,还有葡萄架、无花果和石榴等,可说是三季有花,四时常青。在东墙根,父亲不知从哪里移栽来一些黄色的野菊花,深秋花开时,一片金黄,他便亲手摘来泡酒。园里抬头便能望到一片苍翠的景山,大概是父亲想要领略一下当年陶令“采菊东篱下”的意境吧。
在众多的花木中,父亲似乎尤其偏爱那两株盆栽的石榴树。每当果实尚无长大红透时,他便挑选一些较大的,在上面用小刀逐个刻上自家的、亲友的、邻居的,几乎所有熟识的孩子们的名字。而当这些石榴长得像一个个小红灯笼时,上面刻的名字也嵌得深深的,像是天然生就似的。每当这时,大约总是挑个星期天吧,父亲便把所有的孩子都叫来,园子里的小桌上摆满了各色糖果和一个个咧嘴在笑的红石榴。接着,他便和孩子们一起唱啊,跳啊,做各种好玩的游戏,或是大家围坐在他四周,听他讲迷人的童话:最后他把糖果和石榴按照上面所刻的名字分发给大家。我们都异常地喜爱这一时刻,后来便把这一天称做“石榴节”。每当石榴开花,大家就盼望着,等待着父亲在一颗颗石榴果上刻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又眼巴巴地盼着“石榴节”的到来。
有一年,邻居家新从南方来了一个小姑娘,她不相信石榴能在盆里开花结果,父亲听了后,满怀兴致地同小姑娘打赌说:“要是公公盆里的石榴不结果,公公就请客吃糖。”说完了,一老一小还认真地勾了手指头。后来,石榴红透了,过“石榴节”那天,父亲把那个小姑娘拉到园子里来,亲自把刻有她名字的石榴放到她手里,还给了她许多糖果。小女孩终于信服了这位可亲的公公,高高兴兴地跑着跳着回家去跟爸爸妈妈说:“公公打赌赢了,可他还是给了我好多糖果,他比我还高兴呢!”啊,充满着生活的温馨和诗一般情韵的往事啊!
记得,最后一次“石榴节”前,父亲正要率团出国。在整理行装时,他也没忘了在石榴上刻上每个孩子的名字,然后便启程了。临行前还嘱咐家人说,这些石榴一定要等他回来再分。然而,谁也没料到,他这一去,竟再也没有回来……留给我们的是他那永远孩子般天真的笑声……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石榴节”大家望着那红得似血的果实,谁也不忍再去摘它,任它们在瑟瑟秋风中,枯萎、坠落,化成了泥土……它们大概是到另一个世界去寻找旧日的主人去了吧!我
如今,邻园的石榴树又挂满了小红灯笼,昔日的小伙伴们分散在天南地北,都早已做了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我思念着他们,思念着故园的石榴树,如今安在哉?!也愈加地思念它们的老主人——我亲爱的父亲,今在何方啊!每当这时,许多儿时听老祖母和母亲讲的,以及后来所耳闻目睹的。关于父亲的种种往事,便会像放电影似地一幕幕在眼前映过……。
1997年10月于京寓玄览堂
编辑推荐
您喜欢郑振铎先生的文章吗?您了解文人郑振铎先生的生活吗?这本《石榴又红了--回忆我的父亲郑振铎》为您展开一幅关于郑振铎先生平常生活的画卷。如果您是郑振铎先生的忠实读者,那就一定不可错过!
目录
引子石榴又红了
瓯江的儿子
乡音乡俗家乡的歌
东城根的几个年轻人
爱情的悲剧
《国际歌》最早的中译者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我的父亲郑振铎是最早把《国际歌》译成中文的译者之一。
这是1920年七八月问的事了。当时,父亲还是北京铁路管理学校的学生。一天,他和他的好友,北京俄文专修馆的学生耿济之,偶然从一位朋友那里得到了一本俄文版的题名《赤色的诗歌》的诗集。书上还注明了,这是海参崴‘‘全俄劳工党”的第14种出版物。父亲和耿济之把这诗集的25首诗都读了一遍,一首首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深深打动了他俩的心弦。于是,他俩商量着,要把这些诗都翻译出来,并且准备发表在他们编辑的《人道》月刊上。“说干就干!”父亲生性如此,大约在这年8月初,他俩就开始译了起来。父亲的俄文程度远不如耿济之,因此他俩便采取了分工合作的办法:由耿济之先把党的颂歌》。全诗共分九段,前两段的译文是这样的:
起来罢,被咒骂跟着的,
全世界的恶人与奴隶;
我们被扰乱的理性将要沸腾了!
预备着去打死战吧!
我们破坏了全世界的强权,
连根的把他破坏了。
我们将看见新的世界了!
只要他是什么都没有的人,
他就是完全的人。
读了这两段诗就不难发现,它和今天流行的《国际歌》中文歌词何其相似。其实,这个《第三国际党的颂歌》就是《国际歌》最早的中文译文。
第二天,他俩还要继续往下译,不凑巧俩人学校里都有事,便只得中止。好事多磨,他们编辑的《人道》月刊只出了一期,便因种种原因而停了刊①。他俩的心凉了半截,因为译出来也无处发表,所以就再也没有译下去。而已经译好的《第三国际党的颂歌》则直到将近十个月以后,才发表在1921年5月27日的《民国日报·觉悟》上,署名“C.Z.②同译”。
C.T.
无独有偶。在此期间,1920年10月10日至12月5日.在广东共产主义小组主办的《劳动者》周刊第二、四、五、六期上,分四次连载了署名:列悲”译的《劳动歌》,这也是《国际歌》的另一中文译文,而且比《第三国际党的颂歌》要早发表了半年左右。因此,如果以发表先后讲, “列悲”的《劳动歌》当是我国最早发表的《国际歌》中译词;而如果说是谁最早翻译《国际歌》的,那么当数父亲和耿济之了。因为“列悲”译《劳动歌》的时间不会早于1920年10月。而加上文交待,父亲他们译《第三国际党的颂歌》是在同年七八月间,比《劳动歌》至少要早译两个月左右。
但是,上述两首“《国际歌》”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