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电行业的“十五”计划里,有一个2005底突破3000万户的数字电视推广目标。然而很遗憾,这个目标并没有实现,全国现有的区区400多数字电视万户应该让广电总局感到汗颜。不过,广电总局倒是铁了心要尽快把数字电视硬扶上马,今年年初又抛出严令,要求各地试点单位必须在今年6月30日前启动数字转换,否则便取消试点资格。
笔者能够理解广电总局这种焦急心态,因为如果现阶段还不加快进度,让数字电视为2008年奥运服务的梦想就将落空,更甭说实现到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数字电视的长远目标了。制订目标和发展规划不是坏事,为达到目的采取一些强硬措施也未尝不可,只是在笔者看来,数字电视的普及,实在不宜把目标放在第一位。
数字电视究竟有没有前途?当然有。对于盈利模式单一的广电行业来说,这是一次新生的机会。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而言,大力推广数字电视也有相当的促进作用,因为数字电视将形成新的产业链,造就更多的运营商、节目提供商、设备制造商。只是我们现阶段应当朝 着哪个方向努力,怎样做才能把数字电视产业真正展起来,还须做进一步的探讨。
国家广电总局副总工程师杜百川在谈及我国数字电视现阶段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时,曾经表示这是“资本、市场环境、运营等各方面原因”。笔者以为,除了这些因素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其中的最关键的莫过于体制问题。
有调查显示,老百姓虽然希望看到数字电视,但是并不愿意为数字电视的高昂成本买单。众所周知,数字电视的改造成本是非常高的,从整个产业来看,“光是双向网的改造,及数字电视节目制作与人力的投资,就需要数千亿元的投入”。除此之外,运营一个数字付费电视频道,一年需要上千万元的投入。但要真正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来收回成本,就非得提供有吸引力的节目不可。由于广电企业自身实力的限制,提供高质量的数字节目自然有一定难度。然而,内容制作方面因为政策的限制而无法让民营资本进入,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数字电视节目内容的丰富,也将成为数字电视行业发展面临一个难以逾越的瓶颈。
在管理体制上,广电行业也深受众人诟病。长期以来,广电系统实行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分别由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办四级管理,广电总局只对地方行使行业管理职能。这就导致数量众多的广电机构缺乏统一的经营战略和市场行为,在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和执行上存在较大差异,各地方广电往往为了自身利益考虑往往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比如对待IPTV,有的地方广电表示支持,有的地方广电则予以叫停。数字电视的发展亦如此,被誉为“成功典范”的杭州,绝大部分乃至全部的城区家庭都完成了数字电视的转换,但在国内其它更多的地方,数字电视却刚刚起步。
2003年,广电和电信总资产相当,都是2000多亿元,但大收入上却远远落后于电信。这一年中国电信业的业务收入达到4610亿元人民币,广电业却只有514亿元,后者仅相当于前者一个业务品种即短信的收入。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因为电信行业在经过多次改革后,已经初步形成了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而广电企业虽然数量众多,却是各自守着自家的地盘吃饭,竞争并不强烈。
事实上,这个问题也未尝没有引起重视。早在5年多前,国家广电总局就在一份文件中明确指出:“我国广播电视业规模小,活力差,实力弱,体制不顺,又松又散等问题日益显露。这种状况已难以应对当前‘内挤外压’的形势……应逐渐发展多媒体、多渠道、多品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性传媒集团……”现在,电信业经过改革,已经走上市场化、良性竞争道路,而广电业仍在原地踏步,处在封闭、垄断的计划经济时代,从上到下的整个管理体制依然如故。广电总局局长张海涛也承认,“我们的管理体制至今还是计划经济的特点,落后、分散、垄断,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
业内分析人士在谈及广电改革时曾经指出,广电行业目前仍处在政事合一的体制向政事分开的过程中,即使分开了,仍然是事业性质,产业化前景不明显,更谈不上形成产业的合理格局。这种局面如果不能得到改观,那么无论提出了多少目标,无论为目标出台多少了条政策,数字电视也将难以在与电信业推出的IPTV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在“十一五”规划中,政府提出了“三网融合”,广电行业要想在“三网融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制改革是不得不趟的一道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