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虽说是休息日,但长久的习惯还是让我早早的就起来了。上网一看新闻,一堆熟悉的字眼不由得蹦入了我的眼帘:“少年”“猝死”“网吧”“网络游戏”。(《少年上网后猝死网吧门前》http://tech.sina.com.cn/i/2006-02-12/0859838402.shtml)不知道从什么时间开始,网吧与青少年的结合体就成为了媒体的宠儿,特别是和“死”这个本不应该出现在与青少年相关报道中的词一起出现。
应该说我们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应该的,但过分的关注与渲染带来的就一定是正面的影响吗?
近9成城市青少年常玩电脑游戏?
就在昨天,我还看到了一篇新闻,说“中国社会调查所日前对几大城市青少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的被访者经常玩电脑游戏。其中,又有50%的被访者每天玩电脑游戏,36%的人每周至少有3天玩游戏,只有14%的人每周玩游戏少于3天。”(《调查显示近9成被访城市青少年常玩电脑游戏》http://tech.sina.com.cn/i/2006-02-11/1003838313.shtml)看完这篇新闻,我不由沉思,我们国家真的已经如此发达了吗?真的能有9成以上的青少年拥有电脑或者说有条件玩电脑?要知道,就算在美国,截止2003年底,也只有55% 的美国家庭拥有能够上网的电脑。而另外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城市家庭电脑普及率仅为15%左右。(《媒体中心入主客厅 欲打破家电与PC藩篱》http://www.zdnet.com.cn/news/feature/story/0,3800057982,39435898,00.htm)
一个是15%,一个是90%,同样都是新闻报道,我们应该相信哪个?还是说两个都相信?如果都相信,那另外75%的青少年在什么地方上网呢?学校吗?不大可能。因为学校就算管理再混乱,也不可能任由学生在学校的计算机上打游戏,而且,除非特别必要,学校的计算机上也不能装游戏的程序。那就只能是网吧了。也就是说有75%的中国城市青少年都是网吧的常客,而且去了不是为了学习,只是为了打游戏。再算一下这75%的具体数量是多少吧,以中国城市人口二亿来计算,那青少年的数量至少有六千万,75%就是4500万,也就是说有4500万青少年经常光临网吧玩电脑游戏。可中国城市的网吧真有那么大的容量吗?依笔者看,中国所有的网吧加起来能容下4500万的一半就上帝保佑了。更何况笔者也不是没有去过网吧,近年,网吧已经很少出现爆满的情况了,基本上是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都有位置,更多的时候是大厅冷清、门可罗雀。
那么,如果以上这些都不成立,出问题的就只能是新闻报道中的统计数据了。我没有根据说错的一定就是近9成城市青少年常玩电脑游戏,但至少从我周围来看,这个数据多少有点夸张。也许这个数据只是为了警醒我们,而稍微做过一点处理吧。
妖魔化的网吧与妖魔化的网络游戏
我知道,无论是网吧也好,网络游戏也好,都曾经或者说现在仍然在对一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一些不好的作用,这是事实,我不否认。而且社会舆论已经对这些做过不止一次的谴责了。但我们是否应该再火上浇油的对它们进行夸张的渲染与事实上的扩大呢?把网吧和网络游戏彻底“妖魔化”呢?
每个产业出现都有它们的基础与必要性的,我们不能一味的否定它们对这个社会曾经作出的贡献,以平常心来对待这些处在好与坏夹缝中的产业与事物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一味的“妖魔化”只能是过犹不及。
少年横尸网吧门口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做过统计(《面对死亡的冷思考:网络游戏到底那错了?》http://net.chinabyte.com/chwlyx/90/2177090.shtml)中国现在大约有13亿人口,而2004年中国人口的死亡率大约为6.42‰,也就是说2004年中国共死亡大约834万人,合到每天大约是2万多人,而这2万多人中年轻人虽然应该只占很少的比例,但由于基数巨大,相信每天死于非命的年轻人也应该不在少数。中国每天这么多因为各种原因死亡,并且死在什么地方的都有,为什么偏偏死在网吧门口的可以上报纸呢?也许只是因为网吧这个词的敏感性吧。
以现在的媒体导向来说,如果少年横尸网吧门口还有一定的偶然性的话,那么,如果这个偶然发生了,那它登上报纸的版面就有一定的必然性了。
笔者觉得,如果报纸的版面还有富余的话,尽量将它们用到需要呼吁的地方去,网吧与网络游戏已经浪费了太多报纸的油墨与记者的冥思了,社会对这些问题已经关注的有点过分了。这样,也可以让网吧和网络游戏有个平静的空间去反思与检讨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