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2.10目录:图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出版物,
品牌:李陀
基本信息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页码:240 页码
·出版日:2003年
·ISBN:7543446499
·条码:9787543446496
·版次:2003年2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包含理论前沿,海外纵横,文化研究,批评家,自由漫谈,艺术工作坊,记忆与反思等几个专题,具体文章有留声机在中国、寻访日本老八路等。
编辑推荐
本书包含理论前沿,海外纵横,文化研究,批评家,自由漫谈,艺术工作坊,记忆与反思等几个专题,具体文章有留声机在中国、寻访日本老八路等。
目录
卷首语 Preface
理论前沿 Theoretical Frontiers
是什么遮蔽了史家的眼睛?——18世纪世界视野中的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事件 赵刚
What Is It That Has Blindfolded the Historian?Revisiting the Macartney Embassy in the World of the 18th Century Zhao Gang
不平衡发展格局下的农村困境 黄平
The Predicament of Rural China under Uneven Development Huang Ping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而且,英国使臣也证实了乾隆和清官技术工匠的看法。当他们在避暑山庄看到清官摆设的各式西洋产品,立即为其精致的技术与工艺所震惊,又为英国礼品的相对简陋而备觉汗颜。马戛尔尼就承认,清官收藏有大量精美的中国制造和西方进献的天体仪、钟表。与之相比,英国的礼品相形见绌。众所周知,英国是工业革命的策源地,19世纪科技最发达的国家,而且,如众多研究者所言,马戛尔尼和英国政府也试图想通过赠送英国最新工业和科技产品的方式,向中国展示英国的近代文明。那么,其结果却何以让英方如此尴尬呢?如果从18世纪末叶欧洲经济与科技发展状况来看,这种结局是再自然不过的。
17、18世纪的西方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的经济、社会、文化变革,其后果和影响在两个世纪以后的今天看来是深远和长久的。但是,这些变革在马戛尔尼来华前后,并非如我们今天想像的那样,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可以为当时的中国仿效赶超。在政治上,直到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前不久,法国知识界不少人特别青睐中华帝国的政治体制,他们并未如后世那样,因崇尚近代政体而将前者弃如敝履。它表明,西方今日在许多人心目中的理想制度在当日尚未成熟定型,否则,为何会出现一些法国知识阶层中人要从遥远东方的中国寻找建构政治理想国的灵感的文化现象。
在对外贸易方面,直到18世纪末,英国除了少数纺织品和鸦片外,根本拿不出任何可与中国手工业产品在市场上相抗衡的工业技术产品。18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亚当·斯密在给学生的讲演中相当坦率地承认,如果不是英国的关税壁垒和漫长的交通阻隔,中国产口在英国市场上将更有价格竞争力。而且,在其有限的手工业和工业产品中,现代工业制品所占的比例仍然是相当低的。例如,在1774年英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总量中,来白手工业的毛纺织品一项占26.7%,而工业产品总额也只占27.4%。直到19世纪前半叶,英国弥补对华贸易逆差的主要手段仍然是印度农民生产的毒品——鸦片,而不是那个时代的科技成果。
在科学技术层面上,蒸汽机固然已经出现,但是,即使在其发源地英国,直到19世纪初叶仍没有完全取代手工工场和作坊。史学家克拉克(C.N.Clark)就指出,英国工业生产的革命性发展是在1780—1790年这10年中发生的。许多代表工业革命成就的科学发明(如火车、电话等)要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后才广泛为人所知并付诸应用。这些事实表明,绝大多数今日看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科学发明、经济观念、政治思想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