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5.30目录:图书,文化、教育与信息传播,文化理论,综合,
品牌:蔡东洲
基本信息
·出版社:巴蜀书社
·ISBN:7806594566
·条码:97878065945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的君主制
一、君主的称谓
二、君位的传承
三、君权的运行
第二章 中国的宰辅制
一、丞相制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试于奉天殿或文华殿,也称“廷试”。嘉靖、万历以来皇帝不再亲临考场,只对内阁拟定的考题审定而已。考试时间初在三月初一,成化八年后定在三月十五日。只考策问一场,次日评卷,第三日发榜。由于时间太紧,评卷官关注的只是其中少量优秀试卷,以排定名次。殿试所发之榜称“甲榜”,考中者统称进士,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分别称状元(或殿元)、榜眼、探花,赐进土及第;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2)馆选
明朝殿试发榜后分甲授官,第一甲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进士可以再参加翰林院的考试,时称“馆选”,考取者称“庶吉士”。庶吉士源于《尚书·立政》中的“常庶吉士”,周朝指官府内办理日常政务的官员。明成祖时草创此制,但直到明孝宗时因大学士徐溥奏请而趋于健全和完备。中选进士以翰林院、詹事府官高资深者一人教课之,称教习。三年学成后,留成绩优异者在翰林院任编修、检讨,次等分任给事中、御史等官。由于庶吉士散馆即为翰林,而英宗以后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两京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所以,庶吉士被人们视为“储相”。可见,庶吉士比一般进土的地位和威望要高得多。
(3)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的特殊文体,又称“八比文”、“时文”、“时艺”。由于题目出自《四书》《五经》,也叫“四书文,、“五经文”。对于“八股文”有两种解释:其一,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人题(题比)、起股(虚比)、中股(中比)、后股(后比)、束股(束比,也叫大结)等八个部分组成而得名。其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各由两股组成,共为八股。无论哪种解释,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八股文形式呆板,内容僵死。必须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能按照自己的观点撰写,要“代圣贤立言”,所以得模仿古人语气为之。每篇定为700字(乾隆),每股句数也有定量。每句开始还有常用语句。
3.清朝科举制的变化
清朝开科取士始于顺治二年(1645)。在体制上有损益地继承了明朝,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在乡试之前增加了“小试”。
(1)小试
小试即童子试,俗称“考秀才”。考试内容与乡试略同。录取名额按各地文风高下,钱粮丁口多少而定。小试分县试、府试和院试三阶段。
县试二月举行,知县主考。考生自报简历,并五人联保。共考四场,前两场考诗赋,后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