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7.10目录:图书,文学,文学理论,综合,
品牌:辛小征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255 页码
·出版日:2001年
·ISBN:7532121844
·条码:9787532121847
·版次:2001年3月第1次印刷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
媒体推荐
全书序论
“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的研究和写作,对我们来说是一项新的工作,至少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的同志没有或者很少做过。因此,对这项工作,我们既没有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可资借鉴,也没有成熟的意见或固定的想法导引前行;而是只能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摸着石头过河。”——这大概是人类自诞生以来几十万年、上百万年历史实践中一条最基本的解决新问题的路数和方法,虽然它常常被人讥笑为“经验主义”,但我还是信奉它。人类要前进,就必然会不断遇到新问题。唯其“新”,所以没有先例和成规,也不可能有上帝或神仙相助,只能自己救自己。这时,“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被逼出来的没有办法的办法,也是被无数次实践屡屡证明的一条实事求是、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办法。
几年来,我们“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课题组的全体同仁就是“摸着石头”走过来的。
面对“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这样一个新的重大的研究课题,其一系列基本问题如对象、性质、内容、范畴,它在总体学术坐标中的位置,它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和联系……以至于名称、术语、具体写法等等,从课题组成立之日起,就进行了多次热烈的讨论和争论。这是在短时间内很难具有统一答案、很难得到圆满解决的问题,甚至是长时间里或者永远也难以画上有定论的封闭性的句号的问题。它的特点和价值就在于它的开放性;我认为正因为其开放性,才更显出它的无限生机。一般地说,在人文学科范围内,如果一个问题有了定论,那往往就了死问题,失去了生命力,失去了吸引人的学术魅力;只有那些众说纷纭、一时很难取得一致意见的问题(请注意:必须是“真问题”,而不是“假问题”),才越发显出其自身具有的重大学术研究价值。
现在,当我撰写“全书序论”的时候,我想把我自己和我们课题组同仁对这些尚无定论的问题的一些看法摆出来,就教于专家和广大读者。这仅仅是我们的一家之言。我们盼望更多的学人和读者关注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对我们提出批评,同我们一起讨论。学术问题需要七嘴八舌,而且必须七嘴八舌。我们期望着关于“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问题七嘴八舌局面的出现。
一 关于“20世纪”
第一个问题:“20世纪”的用法是否得当?
我们的书名叫做“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其中“20世纪”是采取公元纪年的术语,它是目前世界上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表示时间概念的方式。它虽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表述,而是原产西方的舶来品;不过,在世界各民族日益走向“全球化”的今天,用世界上比较通用的这种方式表示时间概念,便于同其他民族进行交流,也比较简便。
问题是:难道历史事件(包括文学的学术研究活动)是恰好按照“20世纪”或其他时段的标示来运行的吗?
……
编辑推荐
著名学者杜书瀛、钱竞主编,孟繁华、旷新年等人加盟共同制作的学术大餐--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既是文艺学上又是学术史上的扛鼎之作,值得每一位对文艺学和学术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和收藏。本书是第二部上卷,更适合对从19--20世纪之交到20世纪最初十余年这段时期社会历史(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学术史等)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和收藏。
目录
全书序论
第一章 传统文学的困境
第一节 诗与学的关系
第二节 重学与清代学风
第三节 学养与人品的统一
第四节 考据与词章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总之,清代文学这种好高骛远的风气,表面上是自高自大,以词章压倒理学和考据,提高“文章之士”的社会地位,归根结底是恢复文苑、儒林、道学的合一,重现“原儒”的人格理
想。这种风气发展到晚清,则与“启蒙精神”相互结合,更为变本加厉。章太炎、刘师培等古文家虽然及时接触了西方文化,仍然不能摆脱风气。章、刘两人的文章同样出经入史,谨守通学之旧轨,故刘师培在《论近世文学之变迁》时,未必不知文苑、儒林、道学之分,是社会职能的分化,专业分工的进步,但坚持“物不能两大",将近世文学的衰败,归结于“实学之昌明”。以为“实学之明,以近代为最,故文学之退,亦近代为最”。其严重的后果,是使文苑、儒林、道学“一分而不可合”。同样,章太炎做《文章略说》时,也未必不知近代以来“政俗迭变”,需要以变为用,但反对文学独立,要求以经学驾驭文学,倾向一种“通儒”。
……
书摘1
第三节 “诗界革命”失败的原因
《夏威夷游记》发表后,所谓“诗界革命”,前后历时七年。但这七年中,“诗界革命”始终缺少成功的实践。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梁启超因陷入革命与立宪的论战,对“诗界革命”已经无力兼顾。《饮冰室诗话》连载结束,便不再提“诗界革命”问题。民国以后,他反而改弦更张,向陈衍、赵熙、林纾等人学习旧诗,于宋诗之外,间出骊体。他在主编《庸言报》期间,并约陈衍主持诗话,为宋诗派立传;他自己的诗,也经常被《石遗室诗话》收录。据说,他还将自己的诗稿,一律交陈衍刊削,陈亦未尝有所逊谢。“诗界革命”显然失败了。
胡适认为,“这种革命的失败,自不消说”。虽然如此,如果一定要说’失败的首要原因是“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都不足以发凡起例,充当“革命”的先导。《饮冰室诗话》收录的
诗作’也前后矛盾,标准不一。有的诗既无“新意境”,也无“新语句”;有的诗虽有“新语句”,但张冠李戴,堆砌成病。这反而说明,“诗界革命”缺少成熟的实践,只能虚张声势,无法替“诗界革命”张目。
“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谭嗣同、夏曾佑、蒋智由和黄遵宪。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称谭嗣同是“中国二十世纪开幕第一人”。谭嗣同的确天才俊发,而且学诗甚早。据《报刘淞芙书》中自述:他学诗“初亦从长吉飞卿人手,旋转而太白,又转而昌黎,又转而六朝。近又欲从事玉溪,特苦不丰腴……”体会甚深,决非率尔操觚。只是他改写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