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9.50目录:图书,文化、教育与信息传播,信息与传播理论,传播理论,
品牌:张国良
基本信息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7309015908
·条码:97873090159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浅出、简明系统地论述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对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一般规律,包括传播与传播学的含义、传播的结构与模式、功能、研究方法、内容媒介、受众、效果等范畴,作了较全面的考察。注重反映当今世界各国传播研究的最新成果,又密切联系当前中国传播事业的实际。本书是大专院校新闻、广播电视、广告、公共关系、国际新闻等专业的基础课教材,对广大从事新闻、广告、公关、广播电视工作的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张国良:1954年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1、2、3章,6章1、2节,8章3节,10章)。
媒体推荐
后记
如本书第一章所提及,在中国引入、发展传播学的历史上,本学院是有贡献的。
迄今,不算单篇文章,由本学院师生公开出版的著译计有:《信息·沟通·传播》(居延安著)、《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陈韵昭译)、《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国良译)。但其中,尚没有一本自编教材。因此,尽快出一本合适的传播学教材,就成为我数年来(我从1991年开始上这门课)的愿望。
在复旦大学出版社、教务处和新闻学院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下,在潘玉鹏、裘正义两位老师的积极合作下,同时也是在众多同学的热心鼓励下,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在此,谨表我衷心的谢意。
为保证本书的质量,从形式到内容,我们都作了一些努力。希望既能博采众长,又能自成一家之言。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必然还存在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张国良
1995年8月于复旦大学
目录
第1章 传播与传播学
第1节 传播的含义
第2节 传播的类型
第3节 传播学的诞生
第4节 学习传播学的意义
第2章 传播的结构与模式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如上所述,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传播”。由于人类是一种社会存在,因此也有人将其等同于“社会传播”。但细究起来,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在“人类传播”的各种类型中,有一种“自我传播”不能算“社会传播”而属“非社会传播”(即没有直接加入社会过程的活动)。
那么,究竟如何划分“人类传播”的类型?根据角度、重点的不同,可作各种分类。较有代表性的,为以下两种。
(1)二分法——即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这里的着眼点是传播的技术、手段。亲身传播指的是: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而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大众传播指的是: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即报刊、广播电视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这样的分类,自然是可以成立的。其优点是简明扼要,缺点是太笼统。
(2)四分法——即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这里变换了视角,以传播的范围、规模(即参加者的多少、空间的大小)为着眼点。其排列自左至右,由小到大,呈现“
自我传播相当于“思考”。即所谓I和me的对话。也就是上节提到的“独处”现象,进行出声和不蚌声的全部心理活动。但如果细致一些,则还应指出,其中包括“发泄”(自责)、“消遣”(自娱)等情况。从规模看,这是最小的:一个人的“传播”。
人际传播指我和他人、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传播。规模扩大到至少两个人以上。但下限明确,上限模糊。事实上,只要没有组织参与了其中,参加者再多,性质仍然不变。如聚集在街头议论纷纷的围观者,有时人数也相当可观(为此,有人主张在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加进一类“群体传播”,这功;未尝不可,但界线依然是模糊的)。由此可知,传播的规模在这里虽然是主要尺度,但有其相对性,且还须兼顾其他条件。
组织传播很容易理解,每个人都从属于一定的组织(团体),整个社会就是由无数个组织构成的。于是,必定会发生组织(内部和外部)的传播。一般而言,它的规模大于人际传播。当然,同是组织,有几个人的小团体,也有十几亿人的国家。具体情况,干差万别。
与以上类型相比,大众传播是规模最大的一种。诚然,这也是相对的。这里既有覆盖全球的卫星通信网、电视网,一分钟内将信息传遍整个世界;但也有偏于一隅、仅发行数百册的出版物。
综上所述,这种“四分法”也能言之成理。与“二分法”,相比,更为细致。但须指出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