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38.20目录:图书,文化、教育与信息传播,信息与传播理论,传播理论,
品牌:蔡帼芬
基本信息
·出版社: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页码:393 页码
·出版日:2002年
·ISBN:7810851004
·条码:9787810851008
·版次: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16/0开 0开
·中文:中文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论文集,共8篇文章。内容涉及美国电视新闻的影响,以及大众传媒与政治关系等。前言……………………………………………………1 双语目录(中文)商业化带给美国电视新闻业的负面影响 1
商业化弊端在电视晚间新闻中的表现……商业化美国电视新闻的实质……美国电视新闻商业化的前景 —吴燕报纸在电子媒体时代的生存与未来发展 19 报纸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报纸与广播电视共存……报纸面临网络媒体的冲击及未来发展 —梁虹美国调查性报道发展机制及其嬗变研究 45 调查性报道的界定及基本特征……调查性报道较早在美国发生并充分发展的机制……从总统弹劾案看当代美国调查性报道的嬗变。
媒体推荐
书评
世界范围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电子媒体跨越疆界的迅猛发展使国际传播的作用日益彰显。作为国际传播主要手段的大众传媒,也得到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长期以来,北京广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致力于研究国际范围内大众传播媒体在发布新闻、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形成舆论等方面的实践和效果;研究大众传播媒体在不同政治经济环境下、不同文化语境中扮演的或积极或消极的角色等问题。
北京广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原外语系)创办国际新闻专业(本科)已经有整整20年的历史。这20年中,我们的毕业生陆续走上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中国日报等新闻传播岗位,并在各自的工作中实践、检验和更新着他们关于国际新闻传播的知识。
1987年,国际传播学院开始招收国际新闻硕士研究生,并将国际新闻领域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15年的硕士生培养过程中,我们的毕业生在实践和研究领域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有些人成为国内外新闻媒体的业务骨干,有些人在教学研究中成为学术界的后起之秀。15年的时间里,我们的教授和研究生们一同关注并总结着国内外新闻学和传播学领域发生的变化,目睹了中国新闻媒体所经历的产业调整和技术冲击,在交流中建立起与国内外主要新闻媒体和学术研究机构的联系。这些年学习和研究的思索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在硕士生们的毕业论文中。
本书收录自1997年至2001年七篇硕士生优秀毕业论文。这些论文选题或集中于国内外新闻媒体的个案研究——通过深入分析,总 结出媒体新闻实践的经验教训;或试图从理论的角度,对国际新闻传播中的某种现象或趋势——特别是数字技术和国际互联网带给传播媒体的影响——进行理性分析和总结。同时,这些论文大多联系当时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现状,以青年人特有的锐气提出了许多改革的思考和建议。在答辩过程中受到来自新闻媒体的专家们的肯定。在论文形成过程中,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展开的讨论曾激起令人兴奋的思考的火花,尽管捕捉这些灵感火花的过程可能是艰辛的。但作为一个阶段的学术探求的见证,它从一个侧面忠实地记录了国际传播学院的成长和国际传播与媒体研究的进程。
无论新闻传播的方式是落在纸上的墨水还是环球网络上的数字脉冲,人们都将继续深切关注新闻媒体和国际传播在社会和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塑造人们态度和舆论的方式、以及影响政治和消费行为的途径。国际传播研究领域的广泛性要求我们不断把目光投向更多领域: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经济、非政府组织传播、公共关系、广告学、跨文化研究……同时,在数字技术的促动下,新闻媒体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在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平台上,新闻媒体的形态和效用隐藏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目前,国内有关国际传播和媒体研究的讨论正在各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生机勃勃地展开。国际传播学院将一如既往地执著于国际传播和媒体研究,并加入到国际传播领域前沿话题的讨论中,同时我们衷心期待读者对这本书的兴趣和共鸣,或是辩论与批评。
目录
前言
双语目录(中文)
商业化带给美国电视新闻业的负面影响
商业化弊端在电视晚间新闻中的表现……商业化美国电视新闻的实质……美国电视新闻商业化的前景 ——吴燕
报纸在电子媒体时代的生存与未来发展
报纸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报纸与广播电视共存……报纸面临网络媒体的冲击及未来发展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3.媒体技术与媒体竞争的推动
从美国调查性报道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看出,虽然调查性报道是产生于揭露社会丑恶、激活公众良知、监察各级权力、服务公共利益的神圣追求,但两次调查性报道的高峰都受到一股力量的重要影响。这就是媒体技术的新进展与媒体间的激烈竞争。
以对“水门事件”的调查为例,《华盛顿邮报》的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后来实际上是在与全国的报纸、电视记者分担进行“水门事件”报道的任务。这一时期,各媒体之间大致形成了《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争夺报纸头把交椅的竞争、广播网争夺收视率的竞争以及报纸、电视之间争夺受众的竞争等等。电视新闻的出现使专业新闻工作者对其日益重视,也使关心发行量的报纸出版商不能掉以轻心。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寻找“水门事件”背后真相的媒体间竞争升级,从而推动了对“水门事件”的挖掘,强化了对这一日益扩大的丑闻的调查。
4.公众心理的需求
美国历史上两次调查性报道的高峰都伴随着公众对政府与社会权威的强烈的疏离感的出现和积累,这种疏离形成了受众对调查揭露信息的需求。
调查性报道的发展与这种公众心理状况的关系是由调查性报道的改革指向性决定的。霍夫斯塔特说:静坐和祈祷实现不了社会进步,只有主动出击,通过传播信息和揭露丑恶以劝说市民才能实现……这一点正是“扒粪者”赋予他们大量而有效地对存在于美国社会生活黑暗角落的腐败、犯罪、浪费、暴行和独裁进行揭露的特殊价值:他们希望人们不只是为了寻求刺激而读他们的揭丑报道,而是为了读后能充满一种改变统治者腐败、劳动者工作艰辛、文明沦丧和市政巧取豪夺的局面的希望。如果人们被充分地唤醒,他们就会从州市统治者、百万富翁参议员和其他隐形政府的手下把权力夺回自己手中。可以说,公众需求是调查性报道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反过来,调查性报道规模、影响的减弱的一个原因是“由于美国人民对它感到厌倦了”。①
综上所述,几百年思想渊源和社会政治制度是美国调查性报道较早兴起并形成传统的基础,而媒体间竞争格局的变化和公众对政府以及社会的疏离感的交互作用的合力形成了美国调查性报道的高潮。
三、从总统弹劾案看当代美国调查性报道的嬗变
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对“水门事件”的调查揭露为高峰的美国调查性报道的复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新闻媒体上的调查性报道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传统意义上的调查性报道不再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3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