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9.50目录:图书,文化、教育与信息传播,广播电视,广播电视理论,
品牌:陆晔
基本信息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242 页码
·出版日:1997年
·ISBN:7309016947
·条码:9787309016949
·版次:1997年2月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作者简介
陆晔,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传播媒介与社会研究所"所长,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传播学研究分会秘书长,国际中华传播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广播电视产业、新闻专业主义和中国媒体改革。著有《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及论文《成名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等数十篇。 电视报道曾获得中国新闻奖和中国广播电视奖等。
媒体推荐
书评
世纪之交的理论思考
——代序
邹凡扬
我国的电视新闻是与电视事业的创立同时起步的,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但它出现迅猛发展的历史性巨变,是从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的十多年内发生的,即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1983年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确立了“四级办广播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并且强调“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这一方针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据统计,到1994年底,全国共有无线电视台766座,有线电视台1055座。这1800多座电视台通过遍及全国的传输网络,覆盖着全国人口的83.4%,也就是说,每天都有10亿人通过电视机观看电视节目。这些数字清楚地说明,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电视大国。在我国,电视已经成为最广泛、最有力、最迅速、最直接的现代新闻传播媒介。
当今世界,一个信息传播与竞争的时代已经到来,进入90年代以后,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发展迅速,国际卫星的超国境传播已经是个现实。在国内,一个普通城市可以收到十几套电视节目。境外电视节目和我们的竞争,国内各家电视台之间的竞赛都十分激烈。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要用节目吸引观众,而在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电视节目之中,新闻信息类节目又是最受关注,影响强大,是竞争的焦点所在。
今天,我们面临着世纪之交,一方面,电视事业的长足发展,改革带来的巨大机遇,使我们感到鼓舞与振奋。另一方面,实践的挑战,又使我们迫切需要历史的参照,特别是理论的指导,“呼唤理论”已成为电视工作者的共同企盼。遗憾的是,在电视领域的理论耕耘相对不足,有关电视新闻的范畴、规律、文化特征、结构形态,它与社会受众的关系,运作中产生的矛盾与问题,经验与教训,以及电视基本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尤为滞后。
本书作者陆晔博士用多年时间对以上这些方面有所探讨。她思维敏锐,视野开阔,在详细考察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电视新闻实践状况和中外有关电视新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且资料丰富,论点鲜明。她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对于正处于国际新闻竞争中的我国电视新闻改革,作了勇敢的尝试和有益的贡献。
1995.12.21
编辑推荐
本书是我国较早的一部系统阐述电视新闻理论的书,对于当时的电视新闻事业有过巨大的指导意义。书中对未来的中国电视新闻事业将会面临的问题做了深入探讨,读者若能结合现实,将会从历史和现实的分析中,受益良多。
目录
总序 龚学平
世纪之交的理论思考——代序 邹凡扬
导论: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的变革、矛盾和理论思考
上篇: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的改革历程
第一章 与时代并进——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的职能演进与内容拓展
一、要闻总汇,大事不漏:新闻在电视传播中主体地位的确立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在当今中国这个改革开放的年代里,社会生活日益纷繁复杂,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新事物、新问题、新观念层出不穷,新闻传播在提供信息的同时,尤其需要揭示事件的原因背景,阐释事件的含义,发表意见以加强对受众的引导。正是这一时代的需要使中国电视新闻传播中电视评论和深度报道从无到有,逐渐成熟,与其他新闻传播样式相得益彰,成为电视媒介引导社会舆论的两翼。
从50年代到70年代的20年间,中国广播新闻传播中几乎没有什么评论,电视亦然。197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中全年仅播出评论15篇,中央电视台也是从那一年开始酝酿筹备一个以时新性和政策性相结合的评论专栏,其名称《观察与思考》便充分体现出述评结合的特点。该专栏1980年7月12日首播第一条述评“北京居民为什么吃菜难”之后陆续推出了“包产到户之后”、“似梦非梦’’等一系列电视述评,并逐渐形成该栏目关注当前社会思潮和改革实践,有助于推行改革政策的节目特色。《新闻联播》也开始增设编前、编后语,并时有小言论配介新闻一起播出。然而在80年代初,对许多敏感的社会问题还存在着不少有形无形的禁区,加之电视传播长于形象,对于表达观念的评论,亦尚未找到有效的形式,大多数电视评沦还件田在摘报纸、抄文件、为政策作注脚的僵化的最浅层次,致使电视评论水平不高;怕担责任、怕犯错误的思想顾虑,也令电视评论进退维谷。相反,国际时事述评类的节目却从80年代初开办始,便红红火火,有声有色,中央电视台的《国际纵横》、《今日世界》,上海电视台的《国际嘹望》等等,均是收视率较高的栏目。
从80年代中期开始,电视评论逐渐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全国电视新闻评选中,1985年获奖的新闻评论有6条,如中央台和武汉台联合制作的“菜篮子里看改革”,针对性强,解说深入浅出,形象也比较生动,开始体现出电视特点。,1986年获特等奖的评论“温州之路”(中央台),由主持人自采自编自己播讲,评述结合,夹叙夹议,镜头客观描述与主持人的同期分析解说和现场采访巧妙穿插,突破厂K朋以来电视评论沿用报纸、广播的做法,即在消息后面配发评论,由播音员念稿的呆板模式。“温州之路”主观意见表达与客观事实报道相得益彰,声音与画面浑然一体,自然亲切,效果很好。据说,在这篇评论播出后,曾有一百多个单位要求复制录相带,以便学习温州经验。同时,其夹叙夹议的主持人模式,也成为述评性电视新闻节目的样板。此后历年的全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