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未必就糊塗,老年癡呆癥也絕不是「老糊塗」這麽簡單。重陽節到來之際,復旦大學華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洪震教授特別提醒說,雖然中國有世界數量最多的老年認知障礙患者,「盡早診斷仍是延緩疾病進展的最好辦法」。
年齡大5歲
患病率增加1倍
有統計顯示,我國有老年癡呆癥患者約600萬,每年新發病人30萬左右,且癡呆患者的增長速度是發達國家的3倍。以不同年齡段分析,65歲以下者的癡呆患病率僅為0.4%,65至74歲者為3%,80至90歲者就可高達11-30%,即癡呆患病率平均每年長5歲會增加1倍。估計至2040年,全國的癡呆患者將可能比現在增加300%。
癡呆綜合征
表現為四個一
什麽是老年癡呆?它與一般的健忘又有何區別?多年從事神經疾病研究的洪震教授則更願意將這一組伴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智能持續減退的癡呆綜合征,稱之為「認知障礙」。它可表現為「四個一」:記不住事,主要表現近記憶減退,尤其是剛才說的話會忘得一幹二凈;算不清數,即日常生活中很小的賬目算不清或不會算;認不得路,離家稍遠就會找不到家門;說不清話,表現為思維貧乏,言語單調,有時自言自語或反復訴說某件事情。與此同時,這種記憶、語言、認知等技能的下降,已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與社會交往。
洪震指出,認知障礙患者與普通健忘者的明顯「差異」表現為,一是對發生過的事,即使提醒了也回憶不起來;二是完全喪失了對周圍環境的識別能力,不知身在何處;三是會逐步喪失生活處理能力;四是基本無煩惱。他特別舉了一個例子,說張大爺晚飯前突然決定要出門去買菜,老伴說:「剛才你不是買過了嗎?」女兒說:「看,菜不是放在那裏嘛?」但張大爺卻一點也想不起來。「這種情況應當引起警惕!」洪震強調說。
應及早幹預
首選較快速散步
臨床研究已經證實,中老年人有輕度認知損害後若及時就診,盡早進行藥物治療及行為幹預,就能有機會延緩疾病的進展。而一旦出現明顯癥狀,患者的認知功能會迅速衰退,不僅影響本人健康,對家人也會造成無盡困擾。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我國,輕度認知障礙者的就診率只有15%。
洪震教授告誡說,如果懷疑自己或家人有認知障礙的,應爭取盡早到神經、精神科醫生那裏獲得確診。而改善營養狀況、提高軀體功能、積極用腦、適當參加運動、與環境保持一定接觸等,都將幫助老年人減慢可能出現的認知衰退進程。
最近由華山醫院神經科共同參與的一項行為幹預試驗也同樣提示,比較於「隨心所欲」的對照組,老年人能堅持讀書看報、打太極拳、較快速度散步的,發生認知障礙者明顯為少,其中尤以較快速度散步者效果更好。(記者 施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