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4.40目录:图书,哲学与宗教,哲学,哲学基本问题,
品牌:迈克尔·波兰尼
基本信息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22 页码
·出版日:2004年
·ISBN:7305042536
·条码:9787305042539
·版次:2004年7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作为20世纪欧洲卓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NiChael P01anyi,189l—1976)凭其著名的意会(tacit)认知理论和富有人性的科学哲学观引发了现代认识论上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科学、信仰和社会》是根据1946年波兰尼在英国达勒姆大学(University of Durham)发表的路德演讲结成的集子,该书是波兰尼第一部系统的科学哲学著作,可说是波兰尼哲学生涯的开端,波氏在其中首次阐明了自己哲学的总体轮廓,同时也为他最主要的作品《个人知识》一书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该系列演讲概括地陈述了波兰尼的科学观,包括科学发现的性质和特点以及通过发现的正确道路,首次将科学客观性的问题放在一个大的语境中加以讨论。从而使人们意识到有必要在这个大的语境中重新考虑一些问题,这就是波氏关于知识的理论的起点。
媒体推荐
代译序
科学、个人知识与意会认知
——波兰尼哲学评述
张一兵
迈克尔·波兰尼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早在1984年前后,我就萌发了专题引介和研究这位大师级西方思想家的念头。波兰尼与哈耶克、波普尔同被誉为“朝圣山三巨星”,他以富有人性的科学观和意会(tacit)认知理论在国际学术界引人注目,尤其凭其意会认知论被学界誉为“当代认识论中的哥白尼”。此外,波兰尼所提出的非言传的意会整合思想已日益成为当代哲学认识论研究中常见的主题之一。但这些年来,关于波兰尼生平及思想的研究在国内学界始终沉寂,包括对波氏最具代表性的意会认知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始终没能在国内哲学界形成理论共识。本文仅就波兰尼意会认知论的深层逻辑构架及其在当代认识论研究中的前沿意义发表一些不甚成熟的看法,求教于学术界同仁,但望抛砖引玉。
(一)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1891年3月11日出生于多瑙河边的布达佩斯城。这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犹太家庭——波兰尼的父亲是工程师兼小商人,母亲则为布达佩斯一家德文报纸撰写时装专栏。富足并且颇具文化氛围的家庭生活不仅使小波兰尼衣食无忧,而且很早就接受了广博的文化熏陶和教育,迅速成长为一个思想活跃的匈牙利青年。
19世纪末的奥匈帝国正处在自命为“老派人物中最后一个君主”的法兰西·约瑟夫皇帝统治之下,他对民主思想和国内各民族的独立愿望始终持着敌对的态度,这种政治土壤无疑在匈牙利热血青年中激发出强烈的独立梦想。早在进入布达佩斯大学学医之前,波兰尼便已涉足文学和政治活动,与其兄(其中包括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的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著有《大转变》一书)一起创建了一个民族主义团体,呼吁在奥匈帝国背景下坚持文化传统,建立独立的匈牙利国家。此时,波兰尼对政治与社会的热情和敏锐已初露端倪。
好景不长,老波兰尼的早亡使这个小康家庭的经济情况陷入危机,这可能也是促使波兰尼选择学医的决定性原因。年轻的波兰尼进入布达佩斯大学学习医学,并于1913年取得医学博士的学位,稍后,波兰尼开始从事热力学领域的研究,于1917年获得布达佩斯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波兰尼加入奥匈帝国军队,担任一名军医。坦白地说,波兰尼的整个军旅生涯乏善可陈,作为军医,他自己的健康状况十分糟糕,曾长期住院治疗。不过,恰是在这段住院治疗期间,波兰尼继续写作化学领域的论文,为其战后成为物理化学家奠定了基础。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后匈牙利的政治局势迫使波兰尼赴柏林发展。德国的环境和氛围似乎十分适合波兰尼,他在柏林威廉大帝学院化学纤维研究所从事了10年的物理化学研究,成果十分卓越,被誉为当时德国一流的物理化学家。在德国期间,波兰尼还成了家,对波兰尼来说,一切都相当如意,这无疑是作为著名科学家的波兰尼最为得意的好时光。就在这个时候,波兰尼的犹太血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重大的转折,在法西斯德国大肆迫害犹太人的背景下,波兰尼不得不逃往英国,在曼彻斯特大学谋得一个物理化学教授的职位,继续从事他从前的工作。不过,这段难民经历对波兰尼思想的冲击和触动之深,立时就显现了出来。虽然在此后十余年里,波兰尼继续从事着他所钟爱的物理化学研究,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论文,但他显然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工作,他对社会、经济和哲学领域的志趣和激情越来越强烈,并逐步付诸实践。
……
编辑推荐
作为20世纪欧洲卓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NiChael P01anyi,189l—1976)凭其著名的意会(tacit)认知理论和富有人性的科学哲学观引发了现代认识论上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科学、信仰和社会》是根据1946年波兰尼在英国达勒姆大学(University of Durham)发表的路德演讲结成的集子,该书是波兰尼第一部系统的科学哲学著作,可说是波兰尼哲学生涯的开端,波氏在其中首次阐明了自己哲学的总体轮廓,同时也为他最主要的作品《个人知识》一书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该系列演讲概括地陈述了波兰尼的科学观,包括科学发现的性质和特点以及通过发现的正确道路,首次将科学客观性的问题放在一个大的语境中加以讨论。从而使人们意识到有必要在这个大的语境中重新考虑一些问题,这就是波氏关于知识的理论的起点。
目录
总序
代译序 科学、个人知识与意会认知
科学、信仰与社会
前言 背景与展望
第一章科学与实在
第二章权威与良心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按照通常做法,我先得孤立地来分析认知的过程。人们在解析任何一个用数字标志的观察系列时,都将涉及无穷多的数学公式,包括任何一个未来将进行之观察也都能被无数的数学公式所解析。但也仅此而已,单凭任何一种与仪器读数相关的数字功能都无法单独建构一套科学的理论。尚未实现的仪器阅读结果总是无法预测的,不过,这亦只是象征一种更深刻的不足,即一个理论的显性内含(explicitcontent)往往无法说明它可能对未来之发现所提供的指导。我们承认某个自然规律为真,便须相信它定将在某个不确定的范围内显现,尽管这范围可能至今还未被人认知,甚至无法在今日之情势下为人想像。也就是说,这条被信任为真的自然规律是一个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然界之真实特征。
此时我们便遭遇了一个新的实在(reality)定义:那些有望显现在将来不确定的时空中的事物,是为实在。因此,某项言传陈述之所以能与实在形成关联,乃因其与意会系数(tacit
coefficient)相联系。上述的实在定义以及实在之意会认知(tacitknowing)的定义是我所有文章的基础。
倘若言传规则必得依靠意会系数方能运作,那我们就不得不放弃“精确”的理想。可是,认知中有什么力量能替代它呢?那就是我们在感知活动中施展的那部分力量。科学家能感知持久存在之形状,认定它们为自然实在之表征,这种能力与我们通常的感知能力不同。他们能迅速地将看见的形态整全,常人无法做到。科学认知蕴于对实在表面形态的辨识之中。这里,我称这种能力为直觉,在下面的演讲中,我又将之描述为科学理论的意会系数,或者看作实在之表征,依靠直觉(intuition),科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方才产生关联。因此,直觉《市民科学》(Science fortheCitizen)中,该书发行非常广泛。对于其他大致循着类似思路完成的作品,我已在《自由的逻辑》(TheLogic of Liberty)一书中进行了一些评述。
相反的观点是很难有机会发言的。那些对苏联生物学家的遭遇有所知晓的人们总不愿意向人透露他们掌握的信息。1943年,我和贝克尔(LRBaker)开始撰文揭露这种迫害的内幕,却被冠以反党言论的罪名并遭到排挤。与此同时,苏联组织科学研究的方式仍被看作科学管理模式之范例,为世界各国所纷纷效仿,甚至连有许多英国著名科学家参加的公开会议也支持这种模式,促成效仿之潮流。
遭遇这些事实之后,我逐渐意识到自己所捍卫的立场有其弱点。1939年,瓦维诺夫发出了他对李森科的最后抗辩,意在博得西方科学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