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千禧年,在《新约》的《启示录》中原本隐含的末世的意味,但在互联网,它已经被跨世纪的喜悦和期待所取代。
这一年,其实比过往任何一年并没有什么不同,2000年的太阳也没有比1999年更特别,只是,人们往往倾向给一个客观存在赋予更多的意义和期望,就如同2000年的互联网,在经历了眼花缭乱的聒噪和肆无忌惮的狂欢之后,上个世纪末积累的梦幻,终于在一个全新的世纪之初,开始膨胀,膨胀,然后破灭。
就如同一场梦,现在,梦醒了。
纷杂的舞台
之前积蓄起来的乐观心态仍在膨胀:“眼球经济”炒热了互联网,风险投资到处找人帮着花钱,凡是沾点互联网“贵族血统”的股票似乎都能扶摇直上,带有“中国概念股”身份的公司似乎更容易获得纳斯达克的认可。2000年3月1日,一无所有的Tom.com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发行当日股价涨幅达五倍。之前,超额认购近2000倍,打破了历史纪录,冻结资金达1500亿元。就像是在赶一场盛大的集市:新浪、搜狐、网易、中华网、8848……,联想也在这一年开始了其在互联网领域的尝试。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也正在快速编织着“淘金”梦想。
“偏执狂老板”英特尔公司董事长安迪·格罗夫发出了网络时代的警世名言:“赶快跳上电子商务的高速列车,否则你将死无葬身之地!”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成长迅速,从1999年800万美元成长至2000年的4000万美元,C2B、C2C、B2C、B2B、G2G、P2P、X2X各种概念让人眼花缭乱,就连传统家电行业也纷纷宣布进军电子商务。B2B在B2C盈利的刺激下开始抖擞精神,抛掉最基本的“群众基础”,找到新的盈利支点,但是最终它也没能逃脱,成为了一场闹剧。
这一年,传统企业也都唯恐错过这场盛会,纷纷转型。一场决定生存还是死亡的战斗在中国的.com企业间酝酿,网络界的一切势力,门户站点和电子商务公司,网络媒体和专业网站,中国年轻的创业者和美国精明的风险投资家,都在紧张地注视着这场即将来临的网络大战。无论是卖水泥的,还是做百货的,无论是房产商还是饭店,大大小小的企业纷纷为自己的公司注册一个带.com或.net的标签。
2000年的网站并购多不胜数:搜狐并购ChinaRen、联想并购赢时通、Tom并购163.net、携程网收购国内最大的订房中心现代运通公司、盈动并购香港电讯……
同时,第九城市、263首都在线、中华英才网等都是.com大潮中的一滴滴水,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汇聚。
2000年,互联网产业体会到了什么是冰火两重天。在资本漩涡中心的网站已经隐隐感觉到了寒意。裁员与倒闭,是2000年互联网产业的符咒。2000年1月以来,在美国已经有100多家网络公司宣告倒闭,造成近万余人失业,全球互联网寒气逼人。
难过新千年
仿佛就在一夜之间,2000年成了网站的苦命年。
2000年11月底,纳斯达克跌破2600点大关,从九个月前5132点的历史高位上下跌了近50%。事实上,不只是互联网,整个高科技资本市场都共同面临着调整和困境:新浪的股价跌到了1.06美元,搜狐跌至60美分,网易在上市的当天就跌破了发行价,一度只有53美分。而在国际上,思科的市场价值从5792亿美元下跌到1642亿美元,雅虎从937亿美元下跌到97亿美元,亚马逊从228亿美元下降到42亿美元。统计显示,2000年美国共有210家.com公司倒闭。
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的网络公司都接收到了来自资本意志的信号:资本已经对互联网的浮华失去耐心,而最初拿到投资的互联网企业显得更加尴尬。
“整个互联网产业进入窒息状态,似乎大家都要靠‘憋住气’来比生存。” 用方兴东的话说:“市场热的时候,什么概念都是美好的;市场冷的时候,什么概念都是虚幻的。例如.com和e标签。市场好的时候,什么样的商业模式都是黄金,市场差的时候,什么样的商业模式都像垃圾。例如B2C、C2C。”
这一年,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的支持仍在不遗余力的进行。它好像不似网站的兴衰幻灭那么乱无章法,一步步的往上走。
2000年1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1999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350万台,上网用户数约890万,CN下注册的域名48695个,WWW站点约15153个,国际出口带宽351M。
2000年3月30日,北京国家级互联网交换中心开通,使中国主要互联网网间互通带宽由原来的不足10兆比特每秒提高到100兆比特每秒,提高了跨网间访问速度。2000年11月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文域名注册系统全面升级,推出“.CN”、“.中国”、“.公司”、“.网络”为后缀的中文域名服务。
解药:模式、资金
2000年是决定中国的.com公司生存还是死亡的一年。
对.com公司来说,2000年,是一个模式为王之年。这样,每一个.com公司要做的就不外乎以下两条,如果你的模式是某个模式成功的翻版那就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修改缝补,使之更加适合并贴近中国人的习惯;如果你是一个全新模式的.com,那就看你在实际经营中如何表现。总之,你要能够赚到钱,或者至少让人相信你能够赚到钱。那么怎样运作,使自己的商业模式可以带来实际经济效益就成为摆在所有.com公司面前的首要任务。
在.com热中与E龙、e唐共同涌现的e国没有复制门户网站的版本,而是独辟蹊径地要做“中国最大百姓生活网”。
2000年盛夏时节,被冠以“电子商务残酷写真”的e国因其颇为“壮烈”的举动引起业内外一致关注:一小时以内送货上门,仅限北京市;买10元送可乐,却被批发商钻了空子;即使是一包方便面,送货员也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送货上门。“赔本赚吆喝”,“倒退的电子商务”成了人们评论e国时使用最多的语言。
e国上出售的商品不是以软硬件、图书、光盘、电子设备等标准化、高利润产品为主,而是方便面、酸奶、可乐、话梅。这样的网站在全球都是罕见的。在出售这些微利产品的同时,e国还作出了冒险承诺:北京市四环以内一小时送货上门。e国百姓生活网自从2000年4月份成立以来,它的网上销售额每月都在飞速增长。5月份销售额10万元,到8月份已达到200万元。“e国一小时”的标志性品牌不仅已经深人人心,而且e国也凭借稳固的实力成为了众多知名企业寻求合作的对象。
但e国似乎也意识到若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11月,e国第一家实体店在京开张,e国迈出了走下网络神坛的第一步。当时,根据来自e国内部的消息,e国的第二、第三家实体商店即将陆续开业,这还不够,e国的经营思路将有较大的调整,未来的方向是B2B。业务的转型或扩张当然无可厚非,但立足于“百姓生活网”的e国经营B2B似乎离大众的衣食住行远了点。
e国无疑是B2C电子商务的代表,没有哪家网站能将B2C的精神从经营模式到商品范围上贯彻得如此彻底,更没有哪家网站能将配送时间缩短到一小时以内。但网民的口碑并没有成为e国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主体的B2C业务,e国已取消晚22:00至早8:00的配送服务;停止向批发商供应可乐;设购物最低限额为20元。这样似乎还不够,e国还是试图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展到网下及B2B领域,实体店的建立让人不禁想问这样的e国还算不算“e”国,B2B的交易场也有违当初“百姓生活网”的定位。
事实上,在网络世界,每种模式每天都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以Yahoo为例,与它最早的模式相比,现在的它早已面目全非了,这是它得以存在发展下去的基础,吸收其他商务模式的长处,为自己所用,这也是所有.com公司得以存在发展下去的基础。
这可能成功,但可能性更大的是,这种翻版有可能不成功。但更重要的是,美国.com企业的成功,最根本的一点是立足本国实际情况的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服务创新乃至整个产业的创新,创新是.com企业得以在极短时间内辉煌的核心原因。因此,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翻版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创新,.com企业将和任何其他领域的企业一样,只有创新者才能走在市场的前列。
中美有关加入世贸的协议签订以后,《华尔街日报》刊出一篇文章,报道了外资将大量涌入中国的情况。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外资流向不同,这次的外资目标非常集中和明确.com企业。文章指出,加入世贸后,中国政府将解除对外商投资中国电信服务公司的限制,部分外资上限可达49%,而这也包括.com公司在内,外资的投资上限可在中国加人世贸两年后增加到50%。这些准备好大笔资金进入中国的公司,其中包括IDG、高盛、英特尔、Yahoo、道琼斯、荷兰银行等。虽然对有关协议的条文众说纷纭,但无可置辩的是,协议的签订,为外资全面进入中国.com企业打开了大门。
正像众神创造了潘多拉,却需要宙斯赋于她生命一样,外资的注入,为中国的.com企业带来了真正的生机。问题的关键是,不管是来自本土高瞻远瞩的企业家,还是来自美国来自硅谷的梦想者,要想在网络世界里开创一份事业,只靠概念,是没有希望的。中国.com企业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在.com企业发展初期,资金才是硬实力。
国内拍卖网站易趣网,2000年9月份,成功融入2050万美元。易趣网的结局有些特殊,但是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过时的公司,没有过时的商业模式。如方兴东在总结2000年互联网发展时所说:“不管市场如何变幻,都要对自己的商业模式意志坚定。商业模式的随风摇摆是创业的第一大忌。”
当数不清的.com企业望眼欲穿的资金终于越过大洋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的.com企业才真正的获得了活力,也才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战国时代,这个领域也才真正具有了竞争的必要条件:钱,还有人。
2000年,.com企业面临着这样的形势:你可能在明天醒来发现自己坐在财富的巅峰,也可能今夜睡去就永远被市场抛弃。这,也许就是资本的力量,或者从更本质上说是互联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