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运营商与第三方开发者的恩怨纠葛

王朝数码·作者佚名  2011-05-2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本刊记者在采访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陈金桥时,他用一句话点名了电信运营商的优势和定位:规模化运营而非差异化运营。电信运营商在经营传统通信网络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而传统通信网络是典型的规模化运营,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中国移动能将移动网络覆盖到全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就是依靠规模化运作,从而在利润非常微薄的环境下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打碎了农村市场无法盈利的预言,并因此获得了相对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巨大竞争优势,成为2G时代无可争议的王者。

所以走进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差异化应用大行其道,电信运营商有眼花缭乱之感。每一种应用的用户群体可能只有几万、几十万,而远非传统语音业务那样,有数亿的用户使用。这样规模化运营的优势就无法凸显出来,电信运营商于是有些手足无措。

其实面对众多移动互联网应用,电信运营商最需要的不是亲自开发具体的应用,而是为应用提供开放的平台,发挥其在用户规模、计费模式、终端资源方面的优势,为第三方应用开发者提供获取各方资源、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速率、获得用户反馈的平台。

目前三大运营商聚集开发者的主要平台分别为中国移动的Mobile Market(以下简称MM),中国电信的天翼空间和中国联通的沃商店。电信运营商虽然在其中不同程度的介入了具体应用的开发,但总体上看,大部分应用是第三方开发者自己提供,这些应用跨越各种操作系统,适配不同品牌和型号的终端,给了用户多种多样的选择。第三方开发者通过收费应用或者App广告或电信运营商提供的补贴生存,而电信运营商也能通过第三方开发者开发的应用获得更高的用户忠诚度,甚至提升数据业务收入的潜力。双方实现了共赢。

平台本身就是一种移动互联网的秩序,在其中有各种各样的角色扮演者。除了电信运营商作为平台搭建者的角色,第三方开发者作为应用开发者的角色,还有用户,广告主,以及终端厂商如诺基亚等。不同的角色依靠共同的平台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一种有机和动态的秩序。

只是在开放原则下,这种秩序经常会受到挑战。如某个开发者抄袭了其他开发者开发的软件,损害了其他开发者的利益,电信运营商就需要扮演裁判员的角色,适当惩罚该开发者。而如果用户喜欢抄袭出来的应用(可能因为其免费),那电信运营商此时就陷入困境,怎样即能维护其他开发者的利益同时也不损害用户?这些都考验着作为平台提供商的电信运营商的智慧。

然而电信运营商需要扮演的角色并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电信运营商需要一种嫁接艺术,将2G时代彼此老死不相往来的各个角色串联在一起,建立一种各方合作共赢的机制。这其中也包括电信运营商本身如何与第三方开发者等角色有效结合起来。

这并非没有挑战,电信运营商的基因是通信行业的基因,而第三方开发者的基因是互联网的基因。前者单一、稳定、可控性强,后者多元、动态、充满变化。电信运营商和开发者的结合就好像两棵不同种类树木之间的嫁接,本身需要极高的艺术。电信运营商的操作手法固然需要细致入微,但更需要塑造一种宏观上的外部环境,为开发者鼓劲加油。这可能会触及到其本身的利益,如果无法让渡一部分利益,电信运营商就会陷入两难,使平台发展受困。

这种嫁接艺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创新环境的塑造,智能管道的两难以及网络安全的保障。

第一頁    上一頁    第1頁/共4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