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走好物流的“最后一公里”是决定电子商务企业服务质量的一道“分水岭”。

物流的“最后一公里”是指配送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实现“门到门”的服务,即送货上门,而不是让客户定点提货,因此大大方便了网购用户,使电子商务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
在家里轻点鼠标,即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买到自己心仪的商品,网购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言而喻。金融危机之后,电子商务更成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在人们对电子商务期待越来越高的同时,却也无奈地发现,这个产业还存在诸多问题。
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最让消费者揪心的问题就是物流配送问题,特别是在“最后一公里”的环节。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物流体系,并因此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但是这套体系还是被人诟病。快递变“慢递”,网购“假日症”,爆仓、压货、送错货还是屡见不鲜。
提高物流配送能力,完善整个物流配送体系,仍然是当今电子商务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节点。
没有强大的物流,就没有完美的网宅生活。
“大物流”还是“小物流”
今年1月19日,阿里巴巴在北京正式公布了其物流战略,阿里巴巴及其金融合作伙伴承诺一期投资200亿至300亿人民币,其中阿里集团自己出资100亿元,逐渐在全国建立一个立体式的仓储网络体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希望十年以后,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人们只要在网上下订单,最多8小时货物就能送到家,形成真正的农村都市化。”
马云声称,阿里巴巴要实施新的物流战略,不是直接把货送到用户家门口,而是建设电子商务生态链,为卖家减少物流、仓储配送所带来的成本压力。也就是说,马云的“大物流”战略类似于淘宝的“平台”定位,本身不提供送货上门的物流服务,而是要为网商和物流企业服务,做物流基础设施的提供商。“大物流”的概念显示了中国物流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可以说,要降低中国企业的物流总支出成本,构建社会“大物流”势在必行。
然而对单个电子商务企业而言,建设“小物流”比谋划“大物流”似乎更为实际。“小物流”是指电子商务企业建设一套自身的物流体系,满足自身的物流需求。成本更低,而且还能与自身的电子商务业务更紧密的协作,京东是其中的代表。京东商城董事局主席兼CEO刘强东的计划是,用5年的时间,花费100到200亿元建设一个全国物流系统。“整个供应链全部是我们自己做,所有信息系统都能控制,确保运营环节的效率最大化”,刘强东曾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而之所以这么做,京东商城还是考虑到了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就是说,京东认为只有掌控了物流的所有环节,才能实现“运营环节的效率最大化”,而不是依赖第三方物流,从而使“最后一公里”的控制权落入他人手中。
京东网上商城配送副总裁张立民认为,“最后一公里”是工作人员直接与客户面对面的时机,第三方物流无法完成品牌传播和售后服务等工作。另外,由于个性化的需求,例如以旧换新的上门服务,是难以借助第三方物流完成的。
当今电子商务领域出现的“最后一公里”的顽疾,究其原因,既有“大物流”的不足,也有“小物流”的缺陷。如果有足够的物流基础设施,电子商务企业就可以避免“爆仓”的困扰。而如果每个企业都有一套自身完善的物流体系,“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最关键的是,应该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采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