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六七月,西南高原进入雨季,雨量充沛,即便是晴天,竹林里也是云锁雾封,湿度很大,每当这个时节,竹林下的草丛中就会出现许多粉红色的、紫红色的像鸡蛋似的小球。当地人认为在竹林里生活着一种“竹鸡”下的蛋,所以叫“竹鸡蛋”。其实,这种像鸡蛋的东西,只不过是一种蘑菇的幼蕾。成熟后竟会在那青如碧玉的菌帽下,撒下一围薄纱,那若隐若现的白色菌柄贴生在残破的“蛋壳”之中,那模儿就像一位风采秀丽的女郎,无怪人们赋予这种菌类“以裙子的少女”、“真菌之花”等雅致动听的别名。这种美丽蕈子就是脍炙中外的“竹荪菌”。我国古书中有时又称为“竹笙菌”或“竹参菌”。
竹苏属鬼笔科,这个家族以身形俊美而著名,因此瑞士真菌学家高文曼曾感叹说:“竹荪在形态上的发展达到了菇类中的高峰,可算为真菌之花啊。供食用的有长裙竹荪、短裙竹荪、红托竹荪和棘托竹荪。其中棘托竹荪比较容易栽培。
一般说,肉眼是很难觉察到植物生长的,这是一个极缓慢的过程。但竹荪却是例外,人们能看到它的“生长”,其速度之快,简直令人吃惊,竹苏生长为什么这样快呢?竹荪成熟以前,菌柄就像一盘压缩的弹簧,折叠在菌盖里,当菌盖破裂后,菌柄就迅速地“弹”开,所以山里人都说竹荪是“一夜长成”的。
竹荪风味之鲜美,冠于诸菌。用竹荪烹饪菜馔,宜荤宜素,烧、炒、焖、扒、酿、烩、作汤,无不咸宜。俗语说:“戏子的腔,厨师的汤”,而汤菜中的清汤是最见功夫的。
竹苏适宜在高温地区栽培,江南一带多为雨水至春分之间下料播种,不能过早播种,过早播种料中的菌丝虽然长满生理成熟,但气温达不到23℃,依然不能长出菌球。
栽培前的准备:主要是菌种与原料,菌种在3~4月间向菌种场(所)购买;原料分粗、细料,粗料(5厘米左右)即木片、木块、竹块等均称粗料,细料包括秸杆、竹枝叶、蔑器加工下脚料、草等切成5厘米左右的碎料,称细料,细料主要用于填充粗料间的孔隙。所有粗细料均要晒干,每亩用干料2500公斤。
场地选择:赖托竹荪可在室内床栽、箱栽、亦可在室外阴畦栽培(此法产量较高)。室外畦栽宜选择酸性粘壤土(湿泥能搓成团,弯曲有裂缝),不能选择含细砂为主的砂壤地。
培养料预处理:大生产上主要用石灰水浸泡法,播种前一周左右,将粗、细料分别装入塑料袋内(占2/3袋),扎口,竖置入0.3%石灰水池内,上压重物,侵泡5~6天,至水池内产生大量气泡劈开料块无白心为止。浸泡后用清水冲洗至近中性,以满足竹荪喜偏酸性环境(培养以后会逐渐变酸)。
播种方法:有层播、条播和穴播,也可几种播种方法相结合播种。一般采用层播法,把菌种挖出盆内,尽可能使菌种块保持1厘米左右大小。每平方米用种量为5~8瓶。层播:为三层料夹播二层菌种或二层料夹一层菌种均可。在晴天将畦面表土扒去2~3厘米,推向畦面两侧,以备复土。将0.1%锌硫磷与湿松木屑和石灰粉拌匀撒在畦面或用茶籽饼水浇灌,以便驱虫。再均匀盖上1厘米厚的土块。随后将粗料入畦,厚度5厘米,然后,在料面上撒一层菌种,第二层再堆放粗细混合料,厚度10厘米左右,亦再播一层菌种。之后,堆放一层5厘米的细料盖顶,并用扁担拍实,使菌种块与培养料更好地接触。最后在畦面表层全面复盖1~3厘米厚度的腐植土(含腐植质多的土,阴沟塘泥等),土粒偏干时用清水逐渐调湿。较干燥地区畦面再铺10厘米厚的松针或茅草等。
搭建拱棚和遮阴棚:江南3~4月份春雨连绵。播种后应立即在畦边插上竹片建塑料膜拱棚。在整个畦地上方还搭建一人高的遮荫棚。棚顶用松杉枝、芒杆等复盖,早春宜薄些,随着气温升高逐渐加厚。
菌丝培养阶段管理:主要注意床温变化,插入畦床温度计的温度高于25℃时,则要掀膜降温;若床温低于16℃除中午短时间揭膜透气外,其余时间则将膜盖好。此外,保持复土湿润,土面开始发白就要喷水湿润,可用喷壶淋水,但水不能渗到料中,这是每次用水的一条原则,其原因在蘑菇栽培中已讲过。播种后经50天左右菌丝可发透菌床,再经15天左右,复土表面形成白色小菌球。此时应及时将床面的复盖物扒掉,使菌球露出。
菌球由近扁球形变成蛋形、椭圆形,再进一步变成“桃形”(菌球顶部出现小突)。“桃形”菌球的出现,预示菌球即将破口。“桃形”菌球通常在清晨形成。在菌球的成长过程中的喷水次数、喷水量看两个指标:一是覆盖内有水珠而不下滴;二是手捏土会扁、松开手不粘。此外,一段时间后,畦面上会出现青苔,则是湿度正常指标。通风换气的要求主要看畦床的温度计的温度:当床内20℃左右时,白天常将拱棚两端薄膜打开换气,阴雨天用树枝稍微提起拱膜两侧,以利通气;当气温上升到25℃以上时,除下雨外,均将薄膜架在拱棚顶。
“桃形”菌球一般在清晨5~6时形成,在顶尖出现“一”形裂口,仅数秒钟,就开伞了,出现开头所描述的那种情景。
采收;当竹荪菌裙达最大开张度时,便及时采收。采后弃掉菌盖(最顶端的小帽状物)和菌托(菌柄基部的小包状物)。
竹荪是“一年播种,二年收”的菌类,当气温降至16℃以下时,就停止出菇。若栽培料中粗料比例大,第二年还有希望出菇,但应搞好清场补料和防寒越冬工作。
干制和分级包装:日晒法质量最好,烘干法可参考香菇烘烤控温法。分级包装:分级按大小、色泽、完整程度不同进行分级。一级品:长12厘米、宽4厘米,色白完整;二级品:长10厘米、宽3厘米,色稍黄,完整;三级品:长8厘米、宽2厘米,色黄;四级品(等外品):长7厘米以下,色深,有破碎。包装:用聚乙烯袋包装,每小包25克或50克。每600克装一小袋,每两小袋再装一中袋,四中袋为一纸箱。箱内衬1~2层防潮纸,水胶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