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新鲜的草莓、绿意盎然的海带、个大色黄的香蕉、色彩缤纷的果汁……这些让人垂涎欲滴的食品竟然都不乏色素之功。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食品色素使用范围是十年前的数倍,但相关国家标准仍停留在十年前
顾客不知
10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北京市朝阳区大黄庄附近的一家超市,在食品柜台前,察看几种糖果的配料表时发现,除了巧克力和牛奶糖外,几乎所有的果冻、糖果等甜味小食品都含有色素,甚至有一种糖果竟然含有7种不同的色素。糕点的情况也大致如此,草莓味点心含有胭脂红和苋菜红,哈密瓜味的则是柠檬黄、日落黄和亮蓝,蓝莓味用的是胭脂红和亮蓝。
随后,记者又来到附近的农贸市场,一家经营炸“芝麻耳朵”的小店生意格外红火,黄澄澄的“芝麻耳朵”引来很多人购买。记者问为什么面团的颜色会如此鲜艳,店家爽快地告诉记者:“这是由于使用了日落黄、柠檬黄的原因。”当被问及食用这么多色素会不会危害健康时,店主答:“不会的,我这儿的生意好得很,超市卖的东西也是这样做的。”
前不久,杭州市工商局在进行市场检查时发现一些食品的色素含量严重超标,经当事人交待,这些超标食品在使用了过量的添加剂后,质地和色泽都变得格外美观,这样的食品比较受欢迎。据了解,现在越来越多的食品使用了工业用添加剂:豆芽加了漂白粉;野山菌里加了焦亚硫酸钠,这是会产生致癌物质二氧化硫的化工品;外表光洁的鱼翅中发现了有致癌作用的吊白块;“红心蛋”是由于在鸡饲料中加入了俗称“红粉”的合成色素。
有人说,现在的食品已经进入了“添加剂时代”,果冻、冰激淋、饮料,都是因为加入了色素和香料才实现了现代化生产,饮料、乳品、肉类食品等领域不用食品添加剂的几乎没有。然而这样惊人的事实消费者却浑然不知,反而更加青睐那些外观亮丽、色泽鲜艳的食品。在超市采访时,记者询问一位正在购买鸡蛋卷的顾客知不知道鸡蛋卷中可能添加了柠檬黄色素时,她茫然地回答:“不会吧,鸡蛋卷不就是这样黄澄澄的?”记者注意到,越是光鲜的食品越惹孩子们喜爱,而家长们也乐于满足孩子的要求,所以销量非常好。
资料显示,被称为“食品化妆品”的色素已经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食品领域,在这些添加到食品的色素中,天然色素只占不足20%,其余的均为合成色素。而合成色素在提炼过程中往往会混入苯胺、砷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都具有不同的毒性。
厂商滥用
合成色素对健康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生产者和经营者都心知肚明,可是为什么还要在食品中普遍添加呢?
据卤味经营商王先生透露,做卤味重要的有四条:增重、保湿、增香、增色,这些都能用添加剂实现。要肉的颜色好看,可以用天然的焦糖色素,也可以用比较便宜的胭脂红和日落黄两种合成色素。200克装的焦糖色素要65元,500克装的胭脂红和500克装的日落黄两个加起来也才55元。虽然胭脂红和日落黄按规定是不能用于卤味加工的,但是因为这些色素的效果比较好,所以王先生比较青睐胭脂红和日落红。
青睐合成色素的不仅仅是王先生,从个体小贩到生产加工企业,都是如此。其实,色素的使用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可现在的色素添加行为,往往凭借个人的爱好。添加色素超标准、超范围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屡屡被提及的亚硝酸盐,作为一种护色剂被广泛应用于腌制畜禽等肉类产品中,而这样的食品无异于毒药。国家副食品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马福祥指出,亚硝酸盐超标使用对人体容易造成危害。亚硝酸盐在人体内能转变成亚硝胺,亚硝胺有比较强的致癌性。不少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体生产者为了美化食品的外形,甚至是掩盖过期、变质的食品,不顾消费者的健康,无视有关法规滥用色素。
据专家介绍,天然色素不仅仅价格昂贵,而且染出来的颜色不够鲜亮。相比之下,使用合成色素的食品鲜艳夺目,而且可以大幅度减少生产成本,因此很受生产商的青睐。即使某一种食品中色素含量是合格的,但消费者在生活中大量食用多种含有同样色素的食品,仍然有可能导致摄入的色素总量超标,给健康带来危害。很多食品是含有天然色素的,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再添加合成色素。
监管缺失
长期以来,色素添加剂一直被超量、超范围使用,而相关的标准却停留在十年前,远远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由于标准滞后,色素厂商的行为长期处于监管失控状态。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有9种,天然色素40种,但不是每种都有相关的国家标准。对此有专家称:“一方面允许使用,另一方面又没有标准控制添加限量,这是一个明显的漏洞。”
专家解释说,目前国内的食品添加剂管理法规和标准体系暴露出三大问题。首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已经将近10年没有修改,跟不上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如溴酸钾等在国际上已被普遍禁止的添加剂品种,在我国仍被列入允许使用的目录;其次,在我国已批准使用的1500多种添加剂中,仅有250多种有国家标准,还有许多食品添加剂缺少残留限量标准及其相关的检测方法;另外,除了政府的监管不利,生产商不遵守国家规定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尤其是很多食品加工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心理,甚至在标签上标明“本食品不含添加剂”或“不含防腐剂”等字样。
标准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我国对添加剂监管的漏洞,而处罚不利也助长了厂商屡犯不改的心态。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管理执行的是罚款模式,但罚款、没收过后的监管则处于一种松软状态,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有色”食品泛滥。近两年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针对有色食品问题,许多人大代表都呼吁新的《食品安全法》出台。代表们普遍认为,对食品市场治理整顿应痛下决心,从源头抓起,更要防患于未然,不能以罚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