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美国宾州大学盖尔教授的一项研究显示,不管端上来的盘子装了多少食物,大多数人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这就是一餐。快餐店的特大号餐具与餐厅的美食分量,是近十几年美国肥胖人士增多的原因之一。盖尔教授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在商店柜台上放置一大碗糖果,并摆上“用汤勺自行取用”的指示并分别摆出大小两种汤勺,结果,当摆出大汤勺时,人们拿的分量平均比用小汤勺多出2/3。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卞华伟也曾做过一个试验,将试验对象分为两组,一组事先由医生明确告知标准的进食量,而另一组毫不知情。在同样的就餐环境中,用一样大的碗盛饭,结果在两组人都自我感觉“吃饱了”的情况下,不知情的一组吃的食物大大超过了标准的膳食摄入量,事先有了标准的一组则饭量正常。
卞主任说,这个试验和美国专家的试验一样,都是说明了环境对人们的进食量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个环境可能是你餐具的大小,也可能是你就餐的气氛或者就餐的心情等等。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有很多。一大碗米饭,在就餐环境好时,有人会很快吃完,肚胀腹饱,而在就餐环境不好时,即使是一小碗米饭,也会觉得很“撑”。我们一直提倡进餐时心情要好,但是在胃口大开的情况下等你感觉“吃饱了”,事实很可能是“吃多了”,较严重的后果就是使多余的热量在体内蓄积,引发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等。资料显示,家族性肥胖的人中,仅有40%是遗传性因素,而60%是环境行为造成的。反之,“吃一口”就饱了,则可能导致摄入的能量不够,会造成营养不良、贫血等。
虽然专家们总在告诫人们吃饭吃七八成饱就可以了,但是这个衡量的标准很主观,极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卞主任说,要改变这种感觉偏差也不难,可以预先算出自己的标准膳食摄入量,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不管是遇上“吃嘛嘛香”或“食欲不佳”,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把握合理的饮食标准。
卞主任说,一般人一天总共摄入1700千卡的热量就可以了,相当于5两左右米饭、半斤左右的肉、一斤左右的蔬菜和水果。但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总热量有一些差别,具体而言,从事低体力活动:标准体重×30=所需热量(千卡);从事中等体力活动:标准体重×(35~40)=所需热量(千卡);从事重体力活动:标准体重×(45~60)=所需热量(千卡)。(注:个人标准体重=身高(厘米)—105)
当然,这个主食数量还要和每天的活动量“挂上钩”,如果活动量多一些,就要相应增加主食量。
(来源:《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