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 5.686(+) ↑ (0-1)参考值
2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HBSAg 0.000(—) (0-1)
3 乙肝病毒e抗原 HBeAg 8.422(+) ↑ (0-1)
4 乙肝病毒e抗体 HBeab 3.124 (-) (1-100)
5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HBcAb 0.132(+) ↓ (1-100)
我才19岁啊?怎么会有大三阳呢??请问我肝功能正常吗??我这5个项目严重吗?会死吗?
“两对半”的判断作用
通常,我们通过两对半的不同组合来判断乙肝感染的现状和转归,下面是常见两对半组合的简明临床意义:
1)第一项阳性,其余四项阴性。说明是急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后期;
2)第五项阳性,其余四项阴性。说明是乙肝病毒的隐性携带者或处于感染的窗口期,也说明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
3)第一、三项阳性,其余三项阴性。说明是急性乙型肝炎的早期;
4)第一、五项阳性,其余三项阴性。说明是急、慢性乙型肝炎;
5)第一、三、五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俗称“大三阳”,这种情况说明是急、慢性乙型肝炎;
6)第一、四、五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俗称“小三阳”,说明是急、慢性乙型肝炎;
7)第四、五项阳性,其余三项阴性。说明是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恢复期,或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
8)第二、四、五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说明是乙型肝炎的恢复期,已有免疫力;
9)第二、五项阳性,其余三项阴性。说明是接种了乙肝疫苗后,或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已康复了,已有免疫力。
以上简单罗列了感染乙肝病毒后两对半的常见的一些表现形式,针对个体,可能仍存在其它不同的表现组合,或在转归中。所以碰到不典型的组合,不必担心,建议过段时间再次复检,一般不典型的情况不会持续太久。
要判断肝功能是否正常,还需要做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是诊断诊断乙型肝炎的重要指标。常用的肝功能检查项目有丙氨酸转氨酶(ALT)或称谷-丙转氨酶(GP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或称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汁酸、白蛋白/球蛋白(A/G)、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这些肝功能指标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如下。
1.ALT与AST:
ALT与AST主要分布在肝脏的肝细胞内。正常值均为0-40国际单位。如果肝细胞坏死,ALT和AST就会升高。其升高的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相一致,因此是目前最常用的肝功能指标。这两种酶在肝细胞内的分布是不同的。AL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AS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和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因此,不同类型的肝炎患者的ALT和AST升高的程度及其AST/ALT的比值是不一样的。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和轻型,虽有肝细胞的损伤,肝细胞的线粒体仍保持完整,故释放入血的只有存在于肝细胞浆内的ALT,所以,肝功能主要表现为ALT的升高,则AST/ALT的比值<1。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的中型和重型,肝细胞的线粒体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AST从线粒体和胞浆内释出,因而表现出AST/ALT≥1。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细胞的破坏程度更加严重,线粒体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AST升高明显, AST/ALT>1,甚至>2。酒精性肝病的患者,AST的活性也常常大于ALT。
2.ALP和GGT
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或γ-GT)是诊断胆道系统疾病时常用的指标。
碱性磷酸酶几乎存在于机体的各个组织,但以骨骼、牙齿、肝脏、肾脏含量较多。正常人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于骨骼,由成骨细胞产生,经血液到肝脏,从胆道系统排泄。因此,淤胆型肝炎和肝外梗阻时此酶明显升高。
γ-谷氨酰转肽酶在体内分布很广,如肾、肝、胰等脏器均有此酶。但血清中的γ-谷氨酰转肽酶主要来自肝脏,因此具有较强的特异性。肝胆系统疾病时,此酶升高。当肝炎恢复期时,ALT和AST已经恢复正常后,γ-谷氨酰转肽酶仍未降到正常。因此,目前常以此酶作为患者是否可恢复正常工作的标志。酒精性肝炎和阻塞性黄疸的患者GGT明显升高。
3.白蛋白/球蛋白(A/G)
白蛋白是在肝脏制造的, 当肝功能受损时, 白蛋白产生减少, 其降低程度与肝炎的严重程度是相平行的。慢性和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白蛋白在体内起到营养细胞和维持血管内渗透压的作用。当白蛋白减少时,血管内渗透压降低,患者可出现腹水。球蛋白是机体免疫器官制造的, 当体内存在病毒等抗原(敌人)时, 机体的免疫器官就要增兵,来消灭敌人。因此,球蛋白产生增加。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白蛋白产生减少,而同时球蛋白产生增加,造成A/G比值倒置。
血清白蛋白的正常值为35-50g/L,球蛋白为20-30 g/L,A/G比值为1.3-2.5。
4.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
人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红细胞死亡后变成间接胆红素(I-Bil),经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D-Bil),组成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和就是总胆红素(T-Bil)。上述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使人发生黄疸。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肝脏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可以发生溶血性黄疸;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或者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或者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这时就发生了肝细胞性黄疸;一旦肝外的胆道系统发生肿瘤或出现结石,将胆道阻塞,胆汁不能顺利排泄,而发生阻塞性黄疸。肝炎患者的黄疸一般为肝细胞性黄疸,也就是说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而淤胆型肝炎的患者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总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17.1μmol/L(1-10mg/L),直接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7μmol/L(1-4mg/L)。
建议去医院查一下肝功能,如果肝功能指标不正常就需要接受治疗。不要害怕,只要及时治疗,肝功能是可以恢复正常的。一定要去正规医院,不要相信江湖郎中,不要相信那些广告上说的吃这个或贴那个就可以转阴,要真是那样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了,都是骗人的。目前认为,乙肝病毒的持续感染是造成乙肝慢性化的根本原因,因此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是抗病毒治疗,预防肝纤维化或降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平时生活中切忌不要喝酒,酒最伤肝。另外不要太劳累,尽量不要熬夜,并定期到医院复查。
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高中流行区。近年来的资料显示,乙肝流行病学已发生了明显改变,其中E抗原为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逐年增加。因此,大家要对慢性乙肝有正确认识,慢性乙肝不是很快能治好的,治疗的关键是抗病毒。对于“大三阳”慢性乙肝患者,临床上可实现的目标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攻势”,来获得持续抑制病毒“繁衍”的效果。这是“大三阳”患者的“小康社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患者对乙肝病毒产生了免疫力,病毒复制受到有效扼制,即使HBeAg转换、停药,也能保持持久的病情稳定。患者本人是征服乙肝的最大障碍,由于一些应该治疗的患者未能接受正规治疗,不该治疗的却在接受治疗,而且是错误或无用的治疗。这些现象的直接后果是劳民伤财,患者本人丧失最佳治疗时机,有些情况甚至使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