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網民 2011-11-07 17:34:42
評論有調查顯示,近八成職場人表示自己有嫉妒心——
現象
嫉妒讓我們丟失了快樂
新華網今年7月公布的一個針對企業員工的心理調查結果顯示,47.37%的員工表示自己偶爾會有嫉妒心,31.58%的員工覺得經常有,只有約21.05%的員工表示從來不會。研究發現,經常有嫉妒心的員工的幸福感要明顯低于從來不會有嫉妒心的員工。
可見,嫉妒心理的影響遠不止破壞人際關系和降低工作效率那麽簡單,還會讓我們失去從工作本身獲得的快樂感和滿足感。
“當員工之間的地位、能力相當時,如果其中一方獲得上級的認可、升職、加薪或者學習機會時,可能會引起其他員工的嫉妒;有利益沖突的員工之間也容易出現嫉妒心,畢竟榮譽或者獎勵是有限的,給了其他人,可能自己就會失去機會;女性員工比男性員工更容易産生嫉妒心,女性天生更感性一些,對外部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情感性的,而男性員工産生嫉妒心理的比例則相對較小,而且也會更快恢複。”北京易普斯咨詢心理專家張淑華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如是說。
當職場人産生嫉妒心理時,可能會表現爲工作上不配合、人際關系緊張、積極性降低等,而如果這些現象長期存在,就會嚴重影響工作質量、人際關系,對個人和組織的發展都非常不利。
實錄
“羨慕”變“怨恨”
昔日好友成敵人
曾受“嫉妒之心”所累的小孟,一直在爲自己的沖動而後悔。“我知道已經回不去了,她曾經是我最要好的職場夥伴”,她說,“起初只是有點羨慕她,沒想到後來卻愈演愈烈,直接就怨恨了起來。”
年紀相仿、幾乎是同時入職的小孟和Ada,由于性格投契很快成爲好友。她們在工作時合作愉快,工作之外也如知己般無所不談。然而改變卻由一次獎勵開始。
爲人處事八面玲珑的Ada因爲深谙與上司的相處之道,在去年的年會上獲得“最佳員工獎”,逐漸成爲部門“紅人”。此後,她的舉手投足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與同事說話的語氣也發生強勢起來——當然,這一切也許都是小孟自己的感覺而已。
“不知爲何,我覺得她和以前不一樣了,仗著自己受寵,說話做事樣樣帶刺,讓我難以接受。”她說,“後來終于有一次,我們因爲工作上的小分歧,大吵了一架。”
小孟承認當時自己是有點借題發揮,趁機釋放心中對Ada的“羨慕嫉妒恨”。結果,兩人爭吵得不可開交,甚至還當著部門同事的面,把對方生活中的“小秘密”都抖了出來。結果可想而知,曾經惺惺相惜的兩個好友從此交惡。
有調查顯示,近八成職場人表示自己有嫉妒心——
現象
嫉妒讓我們丟失了快樂
新華網今年7月公布的一個針對企業員工的心理調查結果顯示,47.37%的員工表示自己偶爾會有嫉妒心,31.58%的員工覺得經常有,只有約21.05%的員工表示從來不會。研究發現,經常有嫉妒心的員工的幸福感要明顯低于從來不會有嫉妒心的員工。
可見,嫉妒心理的影響遠不止破壞人際關系和降低工作效率那麽簡單,還會讓我們失去從工作本身獲得的快樂感和滿足感。
“當員工之間的地位、能力相當時,如果其中一方獲得上級的認可、升職、加薪或者學習機會時,可能會引起其他員工的嫉妒;有利益沖突的員工之間也容易出現嫉妒心,畢竟榮譽或者獎勵是有限的,給了其他人,可能自己就會失去機會;女性員工比男性員工更容易産生嫉妒心,女性天生更感性一些,對外部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情感性的,而男性員工産生嫉妒心理的比例則相對較小,而且也會更快恢複。”北京易普斯咨詢心理專家張淑華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如是說。
當職場人産生嫉妒心理時,可能會表現爲工作上不配合、人際關系緊張、積極性降低等,而如果這些現象長期存在,就會嚴重影響工作質量、人際關系,對個人和組織的發展都非常不利。
實錄
“羨慕”變“怨恨”
昔日好友成敵人
曾受“嫉妒之心”所累的小孟,一直在爲自己的沖動而後悔。“我知道已經回不去了,她曾經是我最要好的職場夥伴”,她說,“起初只是有點羨慕她,沒想到後來卻愈演愈烈,直接就怨恨了起來。”
年紀相仿、幾乎是同時入職的小孟和Ada,由于性格投契很快成爲好友。她們在工作時合作愉快,工作之外也如知己般無所不談。然而改變卻由一次獎勵開始。
爲人處事八面玲珑的Ada因爲深谙與上司的相處之道,在去年的年會上獲得“最佳員工獎”,逐漸成爲部門“紅人”。此後,她的舉手投足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與同事說話的語氣也發生強勢起來——當然,這一切也許都是小孟自己的感覺而已。
“不知爲何,我覺得她和以前不一樣了,仗著自己受寵,說話做事樣樣帶刺,讓我難以接受。”她說,“後來終于有一次,我們因爲工作上的小分歧,大吵了一架。”
小孟承認當時自己是有點借題發揮,趁機釋放心中對Ada的“羨慕嫉妒恨”。結果,兩人爭吵得不可開交,甚至還當著部門同事的面,把對方生活中的“小秘密”都抖了出來。結果可想而知,曾經惺惺相惜的兩個好友從此交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