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西方媒体中,对华的报道一般集中在政治新闻和经济新闻。在经济类报道中,除了单谈经济活动以外,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出其政治化倾向和意图,其中又以美国报纸媒体尤以为盛,本文正是就这一点进行分析,以美国几大权威报纸为例,探究美国主要媒体对华经济报道的政治化表现、生成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和对策问题。
[关键词] 经济报道;政治化;意识形态;中美关系
近些年来,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发生了很多变化,在政治报道越来越多的基础上,对华经济报道也占了重要组成部分,总的说来,其报道是符合客观、公正的原则的,然其中常常也会表现出一定的政治化倾向,这和美国报纸获取新闻来源,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报道方针等有关,本文将从几个典型报纸入手,分析美国媒体对华经济报道政治化倾向的表现特征、原因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表现特征
一、把经济问题和政治敏感问题联系起来
在很多对华报道中,总出现的一个情况就是在谈到经济问题的时候进一步涉及到和这个经济问题不相关的政治类事情上去,有时候还涉及到一些意识形态色彩很浓的语言。如2000年美国对于中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的审议过程中,《华尔街日报》5月9日在题为“克林顿对华贸易案送往国会,准备一场硬仗”的这样一篇报道中说到“给予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国家的是美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共享的永久贸易好处”,[1] (P14)本来中美永久正常贸易是两国经济方面的事情,报道却硬要强调我们是共产主义国家,他们是资本主义国家。这使得这个协定的审议看起来就不是在两个平等的国家之间进行的,而带有了意识形态色彩。报道后面又说“北京应该在国会通过之前进一步改善人权和劳工立法”。[1](P14) 这句话表现出美国再度关注中国人权问题,这和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毫无关系。美国在任何时候都不忘干涉中国的内政,强行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了。
在今年6月28日的《纽约时报》上,一个署名基恩.布莱歇尔的记者发表一篇“中国经济增长步伐赶超美国”的文章中,一方面谈到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现象,另一方面又提出“在过去的25年里,中国政治改革速度逊于其经济发展速度”。 [2] 并在文章里花了大半篇幅讨论中国劳工工资低和低龄化问题。另外,8月28日《纽约时报》网络版发表一篇题为“北京之星亚洲冉冉上升”的文章在谈到中国同缅甸的经济贸易合作时,说“实际上,中国已经以它自己的贸易协定搅乱了华盛顿的政策,中国与缅甸的贸易协议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对缅甸的惩罚”。“在这里,经济优势转变为政治偏好,对中国来说,缅甸作为能源等天然资源的运输通道,地位十分重要”。[3] 文章中在提到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正在吸纳各种资源时,强调“中国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正在利用其经济影响力来支持其政治倾向性。北京正在推动建立它所能控制的地区政治和经济组织,如拟议建立的东亚共同体将把美国拒之门外,并形成一个全球集团与欧盟相抗衡”。[3]在整篇文章中,作者总力图把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目的挂钩。
从今年年初开始就在美国掀起轩然大波的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事件中,美国媒体更是对其进行了大量篇幅的报道。同样的,在其中一些报道中也出现了类似政治化倾向,《纽约时报》在8月4日在报道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案的时候就说“中海油――一个国有石油企业”,[4] (P18) 这明显向读者暗示了中海油同中国政府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给这次并购案更添上了政治色彩。而在8月11号的题为“美国不满的夏天”的报道中更是提到“这种石油市场关系已经给美国产生了相当多的问题。原因中有一部分是使美国和英国去年很难通过关于达尔富尔的人权危机案,因为中国反对对苏丹政府施压。同样,任何尝试建议联合国因为伊拉克核问题对其经济制裁都会遭到来自北京的反对”。[5] (P20) 人权、核问题这些本来和石油收购没有关系的事情在文中又再次体现。
二、把贸易问题同“中国威胁论”相联系
同样在2000年对于中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得报道中,《纽约时报》曾以头版标题报道中国援助巴基斯坦的导弹工程,虽然报道中提到“有关对中国武器扩散的指控预料不会妨碍参院通过PNTR(即中美永久正常贸易法案)”,[1](P14) 但却故意将军事问题牵扯进来,给人以中国军事威胁的错觉。《华盛顿邮报》曾经在一篇报道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形象的文章中一开始对中国的定义就是“一度被视为贸易竞争者和潜在军事威胁的中国”。看来在美国人心中,中国暂时都难以摆脱对其造成军事威胁的印象。今年的《洛杉矶时报》也曾对中海油并购事件的报道中提到“中国在美国的投资越来越引人注目,可能会引起类似20年前的反日情绪,美国国会担心中国将对其构成严重的经济威胁和军事挑战”。中海油并购案本来完全是一种商业行为,美国媒体却一再将其影响扩大,涉及到政治层面,屡次提到中国对美国的威胁。
04年2月29日《纽约时报》刊出一篇名为“人民币坚挺将如何损害美国利益”的报道中提到“从最近人们对中国货币的高度关注来看,似乎人民币已经成为美国繁荣的一个主要威胁”。[6] 同年3月5日《纽约时报》又刊登一篇有关中国废金属需求的报道,提到“对中国的废金属销售激增,影响已波及全美经济”。[7]而在3月22日的《亚洲华尔街日报》发表一篇报道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排在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五大石油进口国”,“五角大楼主要担心的是,亚洲和波斯湾之间有出现越来越多的武器换石油贸易的危险,尤其是导弹出口”。[8]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8月19日网络版刊发该报驻京记者发自北京的一篇文章,谈到中国将要从轿车到软件业等各个领域挑战美国,并说“这越来越激起世人的担忧”。[9]
在很多这样的报道中,频频出现中国经济发展使人害怕、担忧的字眼,明显地又将“中国威胁论”这股邪风吹起来了,“‘中国威胁论’成为美国媒体虽未明说但却情有独钟目前很难改变的价值理念和追求”。[10] (P14)虽然每篇报道都没有直接提到“中国威胁论”这个词,但基本上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达了这一观点。这种带有强烈的偏见色彩的认为中国威胁美国利益的意见,在一些反华势力的鼓吹躁动下越演越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