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黄金周,青田石雕博物馆迎来了年初投入使用以来最大规模的石雕展示活动——青田石雕文化全国巡回展首站展览,头一天就吸引观众6000多人。
石雕博物馆作为青田目前最大的文化工程,总投资3000多万元,集石雕收藏、研究、鉴赏等多功能于一体,不仅是展示和宣传青田石雕文化的精美窗口,本身就是青田石雕文化的一张“金名片”。
作为古老的工艺品,青田石雕历经沉浮,终以文化的张扬得以重新崛起。
文化托起青田石雕艺术“雨后的彩虹”
青田石雕已有1800多年发展历史。经过岁月沧桑,青田石雕不仅名闻天下,艺冠全球,还逐渐形成了极富地域特色的石雕文化。著名作家黄亚洲曾形象地说:“华侨是出国的石雕,石雕是没有出国的华侨。”
然而,对于青田石雕文化的支撑和作用曾经也有不同的看法。上世纪末青田石雕业开始呈现繁荣的景象时,有人眼看这是“摇钱树”,建议政府将其与鞋革业、矿产业一样,列为全县的“财神产业”,提供较高的财政贡献率;一些经营业主甚至将石雕当作普通商品,翻版克隆,批量生产,曾经一度给石雕业带来严重的冲击。
青田县委、县政府重新审视石雕业的特性,认为只有遵循石雕的文化个性,注重挖掘和提高石雕的文化内涵,才是青田石雕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
这一决策,为青田石雕艺术托起了“雨后的彩虹”,青田石雕发展迎来了春天。
与此同时,政府一系列的措施也紧跟上来:多次组织青田石雕参加国石评选活动;相继投资建立了山口石雕城、水南石雕加工园区和青田石雕博物馆;每年举办创新作品展览会,展示石雕精华;启用国家颁发的“青田石雕”原产地保护证明商标,对名家新秀创作的石雕艺术品实行专业鉴定,上网推介;编印出版《青田石雕技法》、《中国青田石》、《青田石雕瑰宝》等数十部石雕理论专著和画册,提升青田石雕的文化意韵;申报全省和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5岁就从事石雕事业的大师倪东方说:“我雕了60多年的石头,觉得现在政府是真正重视石雕业!我总算看到了石雕艺术繁荣的景象!”
文化提升青田石雕品位
将石雕业做大做强,大在千家万户,强在文化品位。对青田石雕进行文化“包装”,是提升石雕文化品位、繁荣石雕艺术的关键。
提升石雕文化品位,首先是艺人文化水准的提升。面对大批新人投身石雕产业,当务之急就是帮助艺人摆脱“匠气”,提升文化创作的“灵气”。县里出台了人才评价机制,启动名师培训工程,兴办石雕艺术培训中心,同时选送一批年轻艺人到高等美术院校深造,培养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
在提升石雕艺人素质的同时,县里还努力吸引其他艺术门类的人才。他们或应邀为一块奇石落刀构思创意,或为刚刚完工的石雕精品寻思题款,或研究石雕文化的史料和新潮,或策划石雕大型文化展览,或开发由石雕业衍生出来的彩石镶嵌和城市园林设计等。过去石雕的传统技艺以“千雕万镂”的写实风格而著称,如今还涌现出一批追求国画意境或抽象构图的现代题材作品。
尤为可喜的是,青田石雕还形成了一支1000多人的外来人员创作队伍。这些分别来自温州乐清、泰顺等地的创作人员将当地的文化特质融入到石雕创作中,为青田石雕文化带来新鲜的空气。
为了进一步激励艺人的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青田县专门设立了创作“擂台赛”——每年举办一届作品评比,分设创作奖、新人奖、销售奖和贡献奖。除了给予物质奖励外,获奖的作品将被收入石雕博物馆展出。
青田县还依据各地传统创作优势,对石雕创作进行了布局规划。在山口、鹤城、方山、油竹等几大传统创作基地,分别成立以花鸟、山水、狮子球、人物和民间生活创作为主流的团体,打破千人一面、规格化生产的模式。
文化产生多重效益
石雕文化如今已经成为青田地域文化的一大品牌,不仅是青田石雕产业的强大支撑,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石雕文化的进一步繁荣,首先促进了石雕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青田石雕年产值达4亿多元,从业人员3万余人,正迈入从业人员最多、产业规模最大、产销量最高、精品最丰富的黄金时期。
青田石雕文化孕育了青田华侨文化。青田的华侨先驱携带石雕在海外谋生创业,同时也把青田的石雕文化在异国传承延续、发扬光大。青田人秉承了石雕坚韧而又润滑、大气而又细腻的特性,在海外白手起家、艰难创业,如今形成了23万人的华侨规模。他们丰富了青田文化的内涵,铸就了“敢闯敢冒、艰苦创业”的城市人文精神。
石雕文化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近年来,青田县实施构筑组团城市的发展战略,将石雕发源地——山口镇定位为组团城市文化中心,突出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使文化与经济、商贸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充分融入石雕文化,使县城更具文化品位。如在城市公园、火车站广场等门面场所摆放各类青田石雕,在宾馆饭店的大厅摆设石雕作品,在县城开设以欣赏石雕精品为主题的酒吧、茶座,处处体现了石雕之乡特有的城市风格。
石雕文化的传播,引来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情思,唤来侨资在故土的播撒。近两年,华侨在家乡的投资额达10多亿元,项目涉及房地产、小水电和制造业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