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慧聪网汽车行业频道
润滑油素有汽车“血液”之称,不仅具有润滑减磨的作用,还能冷却、清洁、密封、防锈、抗腐蚀和减震等,对汽车消费者来说,润滑油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我国汽车行业近两年来井喷式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汽车相关产业的加速发展,车用润滑油市场同样发展迅速。在车用润滑油需求逐年上升的同时,用油档次也将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档油品直接与国际接轨。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2004年中国超过俄罗斯,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润滑油消费国。在整个润滑油市场,外来品牌有15%的市场占有率,国产品牌占了85%,占据国内润滑油主导市场的依然是中石油与中石化,达到国内市场份额的57%。在利润占了整个市场80%的高端市场中,2004年国产品牌占到了近40%的份额,较2003年的20%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占据前三强的仍是国外品牌,壳牌位居国内市场的老大地位,美孚与嘉实多分列其后。国内品牌长城以9.82%的市场份额紧随之后,仅比排名第三的嘉实多少一个百分点。近年长城加大了品牌的宣传力度,并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虽然国内一些厂家不断地提升产品品质、服务质量和品牌建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就国内整个车用润滑油市场来说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小厂林立,技术不高
中国润滑油市场于1992年开始对外开放,润滑油的供给也随之由国家计划配给陆续转为市场调节。由于经营润滑油利润丰厚,加上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和严格的市场管理,一时间各种各样的润滑油调合厂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各地。
中国目前共有4000多家润滑油厂商,其中93%据传已濒临亏损,除了极少数几家企业外,目前大都停留在低级别生产水平,标称符合API××级别,达到欧洲环保要求的,多是以次充好。2003年某部门在抽查国内市场润滑油产品时,许多低级别润滑油连最基本的理化指标都不合格,不合格率高达50%以上。这使得国内绝大多数消费者对国产润滑油品质产生怀疑,单纯膜拜外资品牌,加之国内消费者大多对润滑油一知半解,消费盲目,各厂间恶性竞争和国内润滑油市场恶性发展并存。
二、国外品牌冲击大,国内厂家急需打造自己的品牌
中国润滑油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大批国外石油公司在华投资建厂或直接销售产品。国外大公司美孚、埃索、BP、壳牌、加德士等知名品牌已在国内高档润滑油市场占据一定的份额。据悉,自1992年中国润滑油市场逐渐开放,美孚、壳牌、BP等国外品牌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市场,1998年这些国外品牌润滑油的总销量就已达到56万吨,他们设立的独资、合资的企业已超过30个,生产能力约为100万吨。
从产品上看,目前生产优质的润滑油主要依靠高技术的添加剂和优质的基础油,添加剂由全球仅有的几家专业工厂研制生产。而国产高等级的昆仑、长城等润滑油,和几大跨国公司所采用的添加剂和配方,几乎均出自同一添加剂工厂,现在高品质的润滑油更多地依赖优质的基础油。
中国石油拥有占全球1/10最优质的润滑油用油资源——石蜡基的基础油,现在很多跨国润滑油公司在中国生产高等级的润滑油所需的最重要原料——基础油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中国石油润滑油分公司。而更有不少润滑油厂商直接采购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的散装润滑油,打上自己的商标。人们熟悉的美孚、壳牌、加德士、嘉实多等洋品牌,现在所销售的产品无一不是在中国的调合厂生产的,而且,所使用的调合设备、添加剂及调合技术、甚至基础油原料,与上述国内几大品牌毫无差异,相同级别的产品在质量上的距离是微乎其微的。
但是消费者对国际品牌的盲目崇拜、对润滑油的不了解和对国内品牌的整体不信任,导致了在购买时选择国外品牌。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黄国良教授认为,经过对国内外润滑油检测报告数据的严格比较,分析后表示,可以负责任的说,国产的某些高档润滑油于国外品牌的质量几乎没有差距,有些指标甚至超过国外品牌。但是由于在品牌服务专业化方面起步晚,正处于成长期,还没有得到国内消费者的信赖。所以说打造品牌是当务之急。
三、技术人员润滑油知识不足,不能为消费者选择润滑油提供帮助
在慧聪近期进行的一次“车用润滑油使用情况”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不仅车主对润滑油知识缺乏,就连更换润滑油的技术人员对润滑油的级别、粘度等级等基本知识也不甚了解,甚至不清楚使用的润滑油的级别。乘用车更换的润滑油一般是由车辆生产厂家提供或指定润滑油的级别和品牌,其他车型更换什么样的润滑油一般是由采购人员根据车辆档次或厂家要求情况决定,因此,对润滑油消费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不直接和消费者接触的人,而能向消费者直接介绍、推荐润滑油的技术人员起不到给消费者提供润滑油知识的作用。这样就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理性消费者对润滑油了解的需求,促进消费者的盲目购买,不利于国内品牌的发展。
此外,由于中国中低档润滑油市场的容量极大,跨国公司在完成对高端市场的控制后,正以微利扩张方式大举进攻中国中、低端市场。英国BP、韩国SK近来都在不断加大市场推广和广告宣传力度,垂涎于中国中低端润滑油市场。
面对跨国公司的步步紧逼,起步较晚的中国本土润滑油公司也正“厉兵秣马”。但中国品牌要真正崛起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作者:回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