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运9,大家可能都在想是不是前一段时间被大家吵得沸沸扬扬的新运9。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不是。这是我们国家第-次向大型运输机迈进的脚步,虽然未能成行,却也收益颇多。至于大家关心的新运9,我们会在后续的文章中详细介绍,还清大家耐心等待。
运9是由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和603研究所联合研制生产的大型远程军用多用途运输机,当时又称为10号任务。1969年7月10日,当时的空军司令吴法宪传达林彪提出"大搞直升机、大搞运输机"的指示,8月初空军科研部提出报告,8月底经空军党委和有关负责人审阅后,9月4日空军司令员吴法宪批准研制大型运输机,并给出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运载两个加强连(按350人计,每人平均120千克,总计42吨);航程8000千米,航速800千米每小时。
1970年6月10日,六院正式下达院科字253号通知,开始方案论证,提出三个方案,1971年停止研制。
运9型飞机主要是突出机降为主,并具有良好的快装。快卸货物的设备。航程远,同时具有在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飞行的能力。要求有较好的起飞着陆性能和地面的机动性和适应性,不但能在正常情况下适应不同跑道的要求,同时具有在土跑道。草地、野战机场起飞降落的能力。
运9飞机为拟装4台喷气式发动机的大型运输机,采用后掠形悬臂式上单翼,翼型为TY-124型,有4度安装角和2度下反角。机翼由中央翼、左右中外翼和左右外翼组成。中央翼由前、中、后三个大梁,中央肋,4个半肋,4个整肋及两侧与中外翼对接的端肋和上下壁板所组成的硬铝合金盒段。中央肋两侧的半肋是为了衔接机身长桁,使机身长桁传力连续。盒段内在中梁和后梁之间装有6个软油箱。大梁均为型材、板材的铆接组合,梁平面垂直于构造水平线。上下壁板各由6块带有工字形平行肋条的整体壁板沿展向连接而成。由于装卸软油箱和装配的需要,在中梁前后的上壁两块整体壁板沿全中央翼展向是可拆卸的。中央翼在侧边肋处与中央翼对接。机翼和机身的对接靠3个梁接近两端肋的共6个交点与机身相应加强框连接。每个接头为LDS的锻模件。机翼传至中央翼的弯矩,由中央翼自身平衡。剪力、扭矩及非对称载荷产生的不平衡弯矩靠6个接头传给机身。中外翼为三梁翼箱式硬铝合金结构。左右中外翼各吊挂一台内侧发动机。在内侧发动机以内,有一块3滑轨的前缘襟翼和一块4滑轨的后缘襟翼。翼箱内全部装置软油箱。大梁均为型材、板材的铆接组合体,梁平面垂直于弦平面。中外翼与外翼梁均不在同一轴线上,在中外翼与外翼对接处转折。翼肋除吊挂发动机的加强肋为顺气流安置外,其他均垂直子后梁安装。中外翼上下壁板也采用了带有工字形平行肋条的整体壁板,以便减轻结构重量。外翼的结构形式和中外翼相似,但结构有所变化。左右外翼上各吊挂一台外侧发动机。在内、外侧发动机之间有一块3滑轨的前缘襟翼,外侧发动机以外有3块前缘缝翼(共8个滑轨)。外发动机内侧有一块3滑轨的后缘襟翼,其外侧为两块副翼。外翼与中外翼不同的是采用了整体油箱,上下壁板均为铆接结构。中央翼、中外翼和外翼之间的对接采用LY-12硬铝合金挤压型材制成的对接梳状接头。由30CrMnSiA高强度合金钢制作的螺栓、螺帽沿翼箱对接面的周缘进行连接。
襟翼采用双缝后退式,滑轨为圆弧状,襟翼后退方向垂直于机翼后梁,襟翼分内外两块内襟翼和外襟翼是在机翼第二控制面外分开,襟副翼分离面是参考轰6的比例分开的。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机身内计105个隔框(包括2个A框),148根长桁和梁及1.5毫米一3.0毫米厚的LY12蒙皮所组成。机身截面形状除机头、机尾局部采用二次曲线整流成近似圆截面形状外,其中大部分为上下两半圆组成的扁圆形截面。机身由三段组成2-14框为机身前段,即驾驶舱和客舱前段,为气密段;14-99框是机身中段客货两用舱,是中气密段;99-103框是机身尾段尾炮射击员舱,为后气密段。
运9主起落架采用4支柱4轮小车式。4个支柱平均分配于机身轴线两侧,每侧两个支柱前后排列,中间用连同管相联。起落架后支柱可操纵转弯约20度,所有4个支柱都侧装于机身地板下的单独空间内。主起落架16个机轮,前起落架2个机轮,共18个机轮。
动力装置拟装4台910甲(涡扇6甲)喷气式发动机,海平面单台推力11000千克。该发动机研制源于1964年,我国开始了新一代歼击机和强击机的研制工作,即歼9和强6的研制计划。为了满足这两种飞机的性能要求,需要一种新型发动机作为其动力装置。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提出了双轴涡喷、单轴涡喷和涡扇三类共22个设计方案进行对比,认为只有涡扇型可以满足这两种飞机的性能要求,遂将其命名为涡扇6型发动机。这也是我国第一次设计大推力发动机,其设计为双轴内外涵混合加力式涡扇发动机,设计最大推力70.6千牛,加力推力121.5千牛,推重比为6,在当时来说是一种性能十分先进的大推力发动机。
涡扇6于1964年10月开始进行初步设计,1966年完成了全部图纸设计。1966年初开始由沈阳航空发动机厂进行样机试制,1969年完成了2台试验机的制造工作。涡扇6的初步调试在1968年就已开始,整个调试工作包括运转试车、性能调试、持久试车、高空台及飞行台试验、国家定型试验等5部分。在5年多的运转调试期间,先后解决了压气机部件性能差和高压压气机喘振裕度小的问题.起动及中转速喘振等故障。1974年,发动机达到了10096转速,进入高转速运转试车。但此时又出现了高压转子振动大、高转速喘振和涡轮前温度超过设计值等问题。1979年11月,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相继被解决,发动机实现了高转速长时间稳定运转。
1980年,涡扇6开始进入性能摸底试验阶段,试验中所得到的最大推力、耗油率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指标,1981年进行了加力燃烧室试验,发动机加力推力达到了123.5千牛,达到了加力状态的设计性能。1973年,由于歼9飞机的设计指标进行了修改,性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达到了双25,即升限2.5万米,速度2.5马赫),加之为满足1976年上马的歼13飞机的研制需要,1980年又拟定了对涡扇6发动机的改型方案,即涡扇6G。改进工作主要是在保持原发动机外形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将发动机的最大推力增加到138.2千牛,最大推力提高到83.3千牛,推重比提高到7.0,性能比涡扇6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在可靠性、维护性及耗油率方面保持不变。1982年2月,首台涡扇6G进行了地面试验,实测其最大推力和加力推力均达到预期指标,可以进行实机飞行试验,为其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涡扇6G和原设计相比提高了低压转子转速,风扇由3级改为2级,但气压比却由2.15提高到2.6,因而涵道比有所下降。同时提高了涡轮进口温度,将原来的环管燃烧室改为环形燃烧室。在外廓尺寸与涡扇6相同和质量减轻100千克的条件下,设计状态的加力推力提高了13.2%,推重比提高18.9%。子1982年2月进行了涡扇6G准验证机试车,达到了预计的的推力指标,证明了涡扇6G方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后因国内没有与之相配的飞机,因而未能立项研制。
涡扇6发动机是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自行研制的第一种推重比为6一级的军用加力涡扇发动机。它是针对高空高速歼击机的技术要求而设计的。在发动机参数和控制计划的选择方面,充分注意了提高发动机推重比和高速性能。选用了高的涡轮进口温度和接近最佳的总增压比,采用了跨音速风扇、气冷式高温涡轮和平行进气的加力燃烧室。选用了能够发挥高空高速性能优势的控制计划。该发动机的特点是:高速推力大,亚音速巡航经济性好,起动、加速快。转子采用5支点支承方案,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并应用了较多的钛合金材料。因此,发动机重量轻,推重比大。
涡扇6在研制过程中,曾遇到大量的技术问题,其中比较主要的有:起动困难、压气机喘振。涡轮进口温度高及振动大等。主要原因是自行研制的初期,缺少技术储备,主要部件的试验研究不够充分,特别是核心机压气机部件效率较低。喘振裕度小,给调试带来不少困难。主要部件经过多次修改、试验和在整机上反复调试,作了大量的工作,到1980年底使各部件及总体性能均达到了设计指标。
1970年,还针对运9发展的需要,发展了涡扇6甲(即910甲)型发动机,采用单级风扇,带中间压气机,增大了总空气流量和涵道比,不带加力。生产了3台试验机。后因飞机研制计划改变,于1973年停止研制。然而,在80代初期,由子空军装备体制发生变化,歼9和强6飞机计划相继下马,作为其配套动力的涡扇6失去了使用对象。1983年7月,涡扇6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全部中止,1984年初,研制计划被取消。这一种性能优秀且很有发展前途的涡扇发动机再次被取消研制,使我国又一次与涡扇发动机失之交臂,再次错过了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机会。涡扇6在研发过程中,研制出了15种新材料.8种新型附件.采用了17种新型加工工艺、建立了许多实验和配套设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运9的客货舱为3个气密段,有单独的气密、空调系统。机身内装有344个座椅,机身圆窗口左右共44个,应急舱门11个,客舱门3个,侧大货舱门1个。前客舱有座椅17个,床铺2张,工作台3个,盥洗室1间,还有衣帽间,视频柜各1个。5人制驾驶舱,设有23-2型双联23毫米尾炮系统和尾炮射击员。主操纵系统为硬式和混合式操纵,并有电动,液压操纵。运送人员时,最多可设200-344个座椅;运送伞兵时可载员250人;运载装备时,可同时运载3辆伞兵战斗车;运送伤员时座舱内部改装100副支撑担架后可改为救护机型,可运送100名重伤员。50名轻伤员、10名随机医护人员。最大运载重量50-52吨。
空运时,装有2台电动绞车,单台拉力1.5吨,货舱上部装1台小型电动起重机,地板设有系留装置。空投时,装有滚棒装置,可空投1/4/6米规格的空投平台。空降时,设有250套跳伞钢索等设备。
机载设备
1部型陀螺磁罗盘
1套型航向姿态系统
1部型转弯仪
1部型大气参数导航仪
1部型自动领航仪
1部磁罗盘
1部型地平仪
1部型无线电罗盘
1部型信标接受机
1部型无线电高度表
1部型精密高度表
1部型航行雷达
1部型多普勒导航雷达
1套型自动驾驶仪
1部航管应答机
2套型短波电台
1部型短波单边带电台
1部型超短波电台
1套型机内通话器
1部型敌我识别器
电子对抗设备
1部型护尾器
1部型轰炸(空投)瞄准具
2套独立液压系统
1套应急液压系统
1套手动液压系统
其它系统
1.空调系统:气密舱内有自动空调系统。
2.液压系统:2套独立液压系统;1套应急液压系统;1套手动液压系统
3.操纵系统:主系统为硬式和混合式操纵,并有电动,液压操纵。
4.供电系统
5.氧气系统
6.燃油系统:机上机翼设个软油箱,2个整体油箱。机身设1个软油箱。油箱总容积升,并配有压力加油系统。
7.中性气体系统:装用二氧化碳气体。
8.灭火系统:固定式灭火瓶用氟里昂或1211灭火剂;手提灭火瓶用二氧化碳作灭火剂。
9.刹车系统:盘式刹车系统
10.防冰系统:由热空气防冰系统和电加温防冰系统组成
11.空运空投空降系统:空运时,装有2台电动绞车,货舱上部装1台小型电动起重机,地板设有系留装置。可空投1\4\6 米规格的空投平台,设有250套跳伞钢索等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