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妈今年有50多岁,每次睡的晚了点(正常9点睡,如果过了10点就晚了)或是上了火,第二天就会流鼻血,而且很多,能有100ML左右的样子或更多,我很是担心,大家帮我看看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办法防止呢?
你应该带你妈妈去正规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经过检查,明确病因及时治疗。推荐一文,供你参考:
鼻衄
流鼻血,医学称“鼻衄”,多由于“肺燥血热”,引起鼻腔干燥,毛细血管韧度不够,破裂所致。如不及时治疗,迁延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如鼻黏膜萎缩、贫血、记忆力减退、视力不佳、免疫力下降,甚至会引起缺血性休克,危及生命。
证名。指鼻出血。《内经》对此有丰富的论述。《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但“鼻衄”之证名,则见于《千金要方》卷六。《证治准绳·杂病》:“衄者,因伤风寒暑湿,流动经络,涌泄于清气道中而致者,皆外所因。积怒伤肝、积忧伤肺、烦思伤脾、失志伤肾、暴喜伤心,皆能动血,随气上溢所致者,属内所因。饮酒过多,啖炙煿辛热,或坠车马伤损致者,皆非内、非外因也。”鼻衄,食少体倦,而赤,神情恍惚者,宜茜草丸、伏龙肝汤施治;鼻衄量多者,宜茅花汤。外治可用十散塞鼻,山栀炭吹鼻,白矾末吹鼻等法,又可用温水浸足法。阴虚衄血者,宜用大剂量生地煎服。此证可见于鼻病、高烧病证、血液病、风湿、高血压、动脉硬化、肝硬化、多种传染病。参见衄、衄血条。
小孩活泼好动,经常无意间会 伤鼻子,引致流鼻血。此外,他们亦可能因好奇将异物塞进鼻孔,令鼻黏膜破损。上述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所流出的血量很小,无须过份担忧。
至于为什么在冬天流鼻血特别严重,主要是在寒冷的天气下,我们喜欢吃一些热腾腾的食物,在进食时,阵阵的热气会令鼻腔内的血液加速运行,若鼻黏膜天生较薄或因曾经受伤,则容易流鼻血。此外,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下,我们需要更多血液流经鼻腔,以提高温度和湿度,鼻黏膜的微丝血管因而容易充血,引致流鼻血。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流鼻血的成因可分为燥热及虚弱两类。如果你除经常流鼻血外,亦患有鼻敏感,流出黄色或绿色的鼻涕,又或嘴唇经常殷红、有口气,便是很燥热。首先当然要清热,更重要的是平日不要让他吃过量香口的食物,零食如巧克力、曲奇饼、薯条等,亦非常燥热,应尽量少吃。
成人流鼻血处理方法:
1.在止流之前应先将血块擤出,以免因伤口无法闭合而无法止血。
2.以去充血剂或鼻腔喷液将棉花沾湿,塞入鼻孔可帮助止血,白醋也行。
3.用手指捏住部分的鼻肉,持续压紧五至七分钟,可帮助止血。
4.坐直,以免血液流到喉咙。
5.冰敷可促使血管收缩,减少流血。
6.血液凝结后,将形成血块结痂,此时最好不要挖鼻孔,以免剥落结痂,造成鼻血复发。
7.涂抹抗生素或类固醇软膏,可止痒也可防止黏液干硬。
8.左(右)鼻孔流血,举起右(左)手臂,数分钟后即可止血。
9.将流血一侧的鼻翼推向鼻梁,并保持5~10分钟,使其中的血液凝固,即可止血。如两侧均出血,则捏住两侧鼻翼。鼻血止住后,鼻孔中多有凝血块,不要急于将它弄出,尽量避免用力打喷嚏和用力揉,防止再出血。
10.患者左(右)鼻孔流血时,另一人用中指勾住患者的右(左)手中指根并用力弯曲,一般几十秒钟即可止血;或用布条扎住患者中指根,左(右)鼻孔流血扎右(左)手中指,鼻血止住后,解开布条。
11.取大蒜适量,去皮捣成蒜泥,敷在脚心上,用纱布包扎好,可较快止血。
12.让患者坐在椅子上,将双脚浸泡在热水中,可止鼻血。
13.如经常流鼻血,需去医院进一步诊治。
鼻衄的辨证论治
肺经热盛型【证见】 鼻中出血,点滴而出,色鲜红,量不甚多,鼻腔干燥掀热感。或兼见咳嗽痰少,口干身热。舌尖边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或数。
【治法】 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桑菊饮(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桑叶12克,菊花12克,连翘12克,黄芩12克,桔梗12克,牡丹皮15克,白茅根15克,芦根15克,栀子炭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咳噘痰稠者,加瓜蒌仁、浙贝母、冬瓜仁各15克。
2.中成药
(1)牛黄上清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2)黄连上清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1—2次。
(3)羚翘解毒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1~2次。
胃热炽盛型【证见】 鼻中出血,量多,血色鲜红或深红,鼻内干燥,口干口臭,烦渴引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干,脉洪大而数。
【治法】 清胃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处方: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牡丹皮15克,知母15克,生石膏30克,水牛角60克,甘草6克。水煎服。
临床上宜加白茅根15克、侧柏叶15克、旱莲草15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克(后下)、瓜蒌仁15克。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l一2丸,每日2—3次,片剂每次2—3片,每日3次。
(2)水牛角浓缩粉(片),口服,片剂每次8片(儿童每次5片),每日3次;散剂每次1.5~3克,每日2次。
肝火上逆型【证见】 鼻衄量多,血色深红,头痛头晕,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龙胆草15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柴胡10克,车前子10克,水牛角60克。水煎服。
血量多者,可酌加白茅根15克、仙鹤草15克、旱莲草15克。口干甚者,可选加麦冬15克、玄参15克、知母15克、葛根30克。
2.中成药
(1)羚翘解毒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l~2次。
(2)水牛角浓缩粉(片),服法同“胃热炽盛型”。
(3)夏桑菊冲剂,口服,每次1~2包,每日3次。
(4)龙胆泻肝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每日3次。
肝肾阴虚型【证见】 鼻衄色红,时作时止,量不多。口干少津,头晕眼花,耳鸣,心悸,失眠,五心烦热。舌质嫩红或红绛而少津,舌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养肝肾,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知柏地黄汤(吴昆《医方考》)加减
处方:知母12克,黄柏12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山茱萸12克,生地黄15克,旱莲草15克,藕节15克,阿胶10克(熔化)。水煎服。
2.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剂每次5片,每日3~4次。
(2)知柏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剂每次6片,每日4次。
脾不统血型【证见】 鼻衄渗渗而出,色淡红,量或多或少。面色不华,饮食减少,神疲懒言。舌淡苔薄,脉缓弱。
【治法】 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方药】
1.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茯苓1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远志10克,艾叶10克,阿胶10克(熔化服),侧柏叶12克,地榆炭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归脾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3次。
兼证
除按以上五型辨证治疗外,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鼻衄,若出血多者,出现血虚之证,如面色苍白、心悸、神疲、脉细等,宜配合和营养血之法,可适当加入黄精、何首乌、桑椹子、生地黄等养血之品;若阴血耗伤,涉及阳气,以致阳气衰微者,应用补气摄血之法,救逆扶危,选用独参汤或参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