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上
年有四时:“春夏秋冬”——“温热凉寒”四气与之匹配!此中主导者,阳气也!
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动物(包括人)生、长、壮、老、已;植物生、长、化、收、藏都与四时息息相关!一言概之曰“天人合一”。能够参透这一句话的意蕴,也就明白了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养生的重要性!和怎样去养生?
简言之,就是要顺应天地四时的变化而采取适用的措施。即《内经》所曰:“顺之则生,逆之则死”。
这里说不清楚,可以在卓越网上买本书,有很多相关的,还可以在优酷网上看看,有很多,有个专门讲课的教材,还有些相关的东西
关于中医学理论基础的问题学术上认知较为混乱,建议学习《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著者为我国民国时期最优秀的古中医学创始人彭子益,由现代老中医专家李可校正。本人收益非浅。可点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浏览。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基础的骨干课程,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始建于1958年,1985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9年被确定为福建省级重点学科,2003年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被评为福建省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经10多年重点建设,已成为体现我校“重视基础,强化中医理论”办学方针的优势学科。本学科所承担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既是中医的入门课,又是专业基础课,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该课程属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各科及中医经典著作奠定理论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学习和掌握该课程的内容,对认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全貌是极为重要的。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三部分。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主要阐释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以及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精气学说,是古代先哲探求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和调控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中医学以精气学说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建立了整体观念,构建了以精为人体生命的本原,气为推动和调控生命活动的动力的精气理论。
阴阳学说,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石之上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对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排斥、互根、互用、互藏、交感、消长、转化、自和等运动规律和形式。中医学将阴阳学说用于解释人体,认为人体是由各种既对立制约又协调统一的组织结构、生理机能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五行学说,既是一种古代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又是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系统论。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可在不同层次上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此五类不同层次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生克制化运动,构成了不断运动变化的世界。中医学以五行学说解释人体,构筑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并阐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主要概括说明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所有思维方法的共有特点:注重宏观观察,注重整体研究,擅长哲学思维,强调功能联系。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主要阐释和介绍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内容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四部分。
藏象学说,是有关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主要阐释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形态、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精气血津液神学说,主要阐释精、气、血、津液、神的概念、来源、分布、功能、代谢、相互关系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经络学说,是关于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主要介绍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等的循行与功能、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等。
体质学说,是关于人类个体体质差异的理论。主要介绍体质的概念、影响体质的因素、正常体质的特征、体质理论的应用等。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主要阐释和介绍中医学关于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理、病变机制、预防和治疗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四部分。
病因学说,是关于致病因素的致病途径、致病特点和致病规律的理论。主要介绍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等致病因素。
发病学说,是关于疾病发生的机理和方式的理论。主要阐述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及各种发病类型。
病机学说,是关于疾病的发展变化和转归机制的理论。主要阐述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内生五邪等基本病机,以及疾病的传变形式和规律。
防治原则,是关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思想和原则。主要介绍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及其与养生的关系,阐述治病求本的治疗思想和正治反治、标本缓急、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
中医养生根据四季不同,采用的方法不同。春季主升发,不能吃补益药;夏天多湿,不能补,应吃生姜、辣椒一类的祛湿的食物;秋天干燥,注意润肺。冬季主收藏,应该是补益的最好时机。详细内容很多,你可以直接找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