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判断“寒湿”或“湿热”
湿邪是中医学的六淫邪气之一,是人体致病因素之一,按其“作怪”的机理可分内湿和外湿。中医院通过门诊统计,就诊患者中内湿占绝大多数,主要是由于许多人不分体质,过多错饮凉茶或错喝煲汤导致的。不少患者起初可能是外湿,但祛湿不当,错饮了过多清热解毒的凉茶或汤药,或食用了过多生冷食物,伤了脾胃,导致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滞自然就内生,于是外湿就合并了内湿。
在煲祛湿汤前,最好先分清所受的是“寒湿”还是“湿热”,对症用料效果才更好。那么,如何自我判断呢?最简单的方法是:“寒湿”的人身体多有阳虚症状,比如平时比较怕冷,喝热水会感到更舒服,苔多薄白或稍腻,口淡,甚至有口甜感觉;“湿热”的人平时体质比较壮实,舌质红苔黄、厚、腻,口干口苦,大便黄、尿黄。
下面是为不同体质患者推荐的食疗方:
寒湿者:可选用草豆蔻10克,扁豆30克,玉米100克,茯苓50克,高良姜15克等煲猪瘦肉或猪骨,以起到温阳化湿的功效。
湿热者:可选用高良姜、扁豆、溪黄草各30克,土茯苓30克以利湿清热,或直接煮溪黄草水来饮用,都有很好的祛湿、清热功效。
其他体质者:如果内湿不明显,或自己无法判断,可选用药性平和的材料来煲汤,最常用淮山药、土茯苓、扁豆、玉米、莲子(去芯)。这些材料由于有健脾渗湿的效果,有湿的人可以祛湿治病,没有湿的人可以健脾,并不易受湿邪侵袭,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