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结为盟国,美国向国民政府提供了大量资金、技术援助。1944年4月,时任国民政府战时生产局顾问的美国专家潘绥提交了一份题为《利用美贷筹建中国水力发电厂与清偿贷款方法》的报告,提议由美国贷款9亿美元并提供设备,在三峡地区修建一座装机容量为1000万千瓦的水电站和一座年产量500万吨的化肥厂,工程完工后以向美国出口化肥的方式还贷。这个工程当时被命名为“y.v.a.”(yangtze valley administration,译作“扬子江流域工程局”,音译为“扬域安”)。潘绥的建议立即在重庆的大街小巷传开。据时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的谌小岑回忆,当时在重庆民间盛传,这个工程完工后万吨轮船队可直接由上海开到重庆,重庆的朝天门码头都要淹掉一半,等等。
1944年5月,世界著名水坝专家、美国垦务局总工程师萨凡奇(john lucian sovage)博士应中国政府之聘抵达陪都重庆,对长江上游的水利资源进行勘
察。萨凡奇是世界著名的水利建设专家,曾主持过号称当时世界最大水利工程的美国田纳西水电站设计工作。他一到中国,便立即投入工作。首先考察了大渡河和岷江,接着又冒险勘察了长江三峡中的西陵峡。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三峡峡口外的湖北宜昌业已沦陷,日军前哨就在南津关。在经过一番详细勘察论证后,萨凡奇提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并在报告的附信中说:“三峡计划之初步报告,是我从事工程40年之一大快事。我能参与研究此项空前伟大的工程,至为欣幸。”萨凡奇在南津关至石牌之间地域选定了坝址,预计坝高225米,总装机容量1056万千瓦,工程建成后兼有防洪、航运、灌溉的功能。萨凡奇的这个以发电为主的综合利用方案,被视为当时水利工程的一大创举。一时间,在大后方掀起了一阵“萨凡奇旋风”。与此同时,另有一些美国水电专家在中国各地江河湖泊进行勘察,准备为战后中国的“电气化”打下基础。
对于萨凡奇的“初步报告”,国民政府在1945年表示原则上同意,加之当年8月抗战胜利,一幅战后美好建设的图景便展现在许多中国人面前。同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邀集全国水利委员会,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和交通、农业、地质、科研等部门派员组成三峡水力发电计划技术研究委员会,同时在四川长寿设立了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在宜昌设立三峡勘测处,负责坝区的测量钻探工作。在三峡等处建设水利设施的工作在全国上下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1946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组队进入三峡,对这里进行了地形测量和经济调查;资源委员会也分别与美国马力森公司和美国垦务局就坝区地质钻探、工程设计等事项签署合同。根据合同,将有46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赴美参与设计。与此同时,钻探、航空测量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也随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