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利比亚的两次空战
美国与利比亚长期交恶,80年代以来,两国之间发生了多次武装冲突。1981年和1989年,美国和利比亚先后进行了两次双机对双机的空战。美国参战的是美制F―14飞机,利比亚两次参战的分别是苏制苏-22和米格-23飞机。这也是美制战斗机和苏制战斗机的两次实战对抗,因而更加引人瞩目。如何正确地分析战果和吸取经验教训,对于了解和适应现代空战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是有裨益的。为此,本文将对这两次空战作一简要介绍和分析。 一、空战概况 第一次空战发生在1981年8月19日,当时美国第6舰队正在地中海进行导弹射击演习。演习的第一天(8月18日),利、美双方都已剑拔弩张,美国战斗机对飞临演习区的利比亚飞机进行了多次拦截,但未曾发生空战。8月19日清晨,美国两架F―14飞机在锡德拉湾进行空中巡逻。其机载雷达发现迎面70多公里处飞来两架利比亚飞机,F―14即以疏散队形(间距3公里)朝目标机飞行,而利比亚两架苏-22保持密集队形(间距150米左右)迎面飞来。当F―14判明目标后,飞机开始转向,准备与苏-22并列飞行,以示警告。此时,苏-22长机在没有进入合适的射击位置的情况下,就匆匆地发射一枚“环礁”空空导弹,未击中目标。F―14双机立即应战,长机通过转弯机动,迅速占据了苏-22僚机后方的位置,但未急于发射导弹。当苏-22僚机偏离太阳方向时,F―14长机发射一枚“响尾蛇”导弹,一举击落苏-22僚机。与此同时,F―14僚机机动到苏-22长机的后上方,在距离800米左右时,当机立断,发射了一枚“响尾蛇”导弹,击落了苏-22长机。整个空战过程约1分钟左右。 第二次空战发生在1989年1月4日。两架F―14飞机在地中海上空进行战斗空中巡逻,机上各挂装两枚“麻雀”和两枚“响尾蛇”空空导弹。美国的E―2C预警机首先发现了两架米格-23飞机向F―14飞来。在双方相距约130公里时,F―14的机载雷达发现了目标。双方在接近过程中,进行了多次进攻性机动和规避性机动动作。在相距22公里时,F―14长机向米格-23长机发射一枚“麻雀”导弹,未击中目标;在相距18.5公里时,F―14长机再次用“麻雀”导弹攻击米格-23长机,仍未击中。这两次攻击都是迎头攻击。当双方相距10公里左右时,F―14解散编队,长机左转弯、僚机右转弯;而米格-23编队则向F―14僚机方向急转弯。F―14僚机在与米格-23僚机相距9公里时,用“麻雀”导弹实施迎头攻击,发射一枚导弹即击落目标。F―14长机迅速右转弯,占据米格-23长机的后侧位置,在相距2.8公里时,发射一枚“响尾蛇”导弹,击落目标。两架F―14安全返航。整个过程中,米格-23双机未实施攻击。 二、这两次空战说明了什么? 1、武器装备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这两次空战,对阵的飞机,分别属于技术水平有明显差距的两代飞机。米格-23和苏-22是两种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其性能特点是重视高速性能和多用途性,飞机比较笨重、机动性能不佳。尤其是苏-22,它是一种歼击轰炸机,空战格斗性能就更差一些。而F―14是一种第三代喷气式战斗机,其机动性能和空战能力很强。因而空战过程中,F―14能利用其良好的机动性能占据有利的位置。如在第一次空战中,F―14从开始交战到占据有利位置仅用了约40秒钟。在机载设备和武器的性能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F―14的火控雷达搜索距离达160公里,并具有下视下射和同时攻击多个目标的能力(这两次空战中,F―14均未挂装可同时攻击多个目标的“不死鸟”导弹)。在第二次空战中,双方相距约130公里时,F―14的机载雷达就发现了目标,这为取得作战主动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米格-23和苏-22的机载设备就要差得多。苏一22上没有机载雷达,米格-23的机载雷达的性能也较落后。F―14使用的“麻雀”导弹是一种性能较好的中距导弹,具有迎头攻击能力和较好的机动能力;“响尾蛇”AIM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