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马拉雅山上我军哨卡我的事业在办广播中开幕,又在办广播中闭幕,一辈子可以说与广播结缘。最难忘的是三十多年前当兵期间,在喜马拉雅山中段,搞对印军广播的那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1971年7月,我结束在北京大学东语系一年的印地语强化培训后,和几个战友一起,从成都军区军直调进了西藏军区政治部,在拉萨经过几个月的适应后,被分配到了广播队。广播队在距拉萨千里外的亚东。那里设有乃堆拉、则里拉、卓拉3个山口广播组,对印军广播。我去了海拔最高、又不通车的卓拉山口。卓拉由于山势太高,尽管是山口,也海拔4000多米,高寒缺氧,一年四季几乎都要穿棉衣,环境十分恶劣,一年就有一半以上时间因大雪封山与世隔绝。由于地处印度洋和青藏高原热冷气流交汇处,就是风和日丽的夏天,卓拉这里也是终日云遮雾罩。人们觉得神话中的神仙,在天上脚踏祥云似乎蛮浪漫,其实你真身处其间,体会到的滋味绝不是那回事。在卓拉,每当日过午,从山下便涌来阵阵云雾,把哨卡托得像《西游记》中的“天庭”一般,从山下到哨所,要穿几道云层。每当被云雾罩住时,生活在哨所上的人就胸闷,就头疼,就恶心,吃不下饭,要死一般,对“乌烟瘴气”就有了亲身的领悟。当时,由于边防建设滞后,战士们终年三三两两,居住在洞不是洞、窝不是窝的穴中。夏天穴中的水啪啪往下滴,用粗板、烂木搭起的“床”下汪着一洼水,被褥湿潮得发臭;冬天滴水形成比象牙还要粗长的冰挂,稍不慎就碰得头破血流。士兵们在这夏不遮雨、冬不避雪的穴中用一腔热血打发着日子,保卫着祖国。这里看不到报纸、读不上家信,连收音机都收不好信号,连烛光都照不到。由于气压低,煮不熟饭,大家每天吃夹生着的大米饭和扎嘴的干菜。因缺少维生素,大家的指甲翘得像小勺一样。大家用提前透支健康,换得了祖国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