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战计划
麦克发现自己的建议走进了死胡同,于是又生一计——心理战计划,即通过既公开又秘密地宣传美国的核优势,营造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从而增强美国民众和那些美国“盟友”的信心,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
腊斯克一看,觉得这个计划还比较可行,就同意了这个计划。
美国的新闻媒介很快行动了起来。他们对美国的核优势开始不厌其烦地大作介绍,连篇累牍地给美国民众灌输着世界超级核大国的实力。的确,美国当时便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核大国。我国于1960年前后全力研制原子弹时,美国早在1945年7月就爆炸了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并在8月进行了人类首次原子弹大轰炸;我国于1958年刚开始研制原子弹,美国早于1952年l0月爆炸了第一颗初始的威力更为强大的氢弹;1962年9月腊斯克批准实施宣传攻势时,中国的原子弹连零的突破都没有,而此时的美国,已拥有核武器27000多枚,其中氢弹等战略性核武器就达3400多枚,足以毁灭地球上的所有生灵。
在对外宣传上,美国的官员访问我国周边一些国家时,开始不时地提到美国强大的核优势,安慰那些国家说中国的原子弹计划只是刚刚开始。言外之意,那些美国的“盟友”不必担忧,中国的原子弹没什么可怕的。
虽然心理战计划在军事上对我国的原子弹研制计划没有任何影响,但它可以大大减弱我国核武器的出现可能带来的政治影响,尤其是减弱我国核武器的出现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的心理效应,使他们难以摆脱美国核大棒的阴影。
当然,心理战计划也只是美国人在阻止不了我国原子弹发展计划的情况下而采取的一种弥补性措施。美国人是绝不甘心我国拥有核武器的,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我国原子弹研制计划才是其根本目标。
用苏联来对付中国1963年,美国情报部门通过对收集到的情报进行分析,并结合美国当初研制原子弹时的经验,得出了“中国将随时可能爆炸原子弹”的结论。美国政府更加惊恐不安。
肯尼迪召集了他的顾问们商量办法。那些顾问们都是国际问题的专家,对中国和苏联相当了解。经过一番窃窃私语后,他们认为苏中两国之间自1960年前后变得日益紧张的关系值得利用,于是提出了一个损招,这就是我国的传统外交策略“以夷制夷”的借用——用苏联来对付中国。他们的意图很明确,即拉拢苏联,通过外交、经济手段,包括联合军事行动等手段迫使我国放弃原子弹计划。
1963年7月14日,美国负责禁止核试验的谈判代表哈里曼到达了莫斯科,他的表面任务是前来与苏联人进行禁止核试验谈判的,而背后真正的使命则是带来了美国总统肯尼迪对付中国原子弹的计划。哈里曼离开华盛顿前,肯尼迪交代他:见到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后,务必告诉这位苏共首脑,一个拥有原子弹的中国,哪怕是一支核力量很小的中国,对美国,对苏联,都是很危险的。同时,肯尼迪还要求他摸摸苏联的底:要是美国设法限制或阻止中国研制原子弹,苏联政府会是什么态度?苏联是否愿意采取行动或者同意美国对中国原子弹计划采取行动?